對IB還是瞎子摸象的階段。
IB給我的感覺就是逃避「死讀書,讀書死」的出路,由於我對自己所受過的教育方式抱有挺懷疑的態度,所以打從心裡就覺得IB好,讀得開心,又好像會比較吃香。不過其實對它的了解不夠,也沒有動力去了解(了解完好喜歡點算?),最近因為日月姐強烈推介,所以也有想過,是否應該節衣縮食去試一試?不過大約只想了五至十秒。畢竟是太革命性的決定,錢是其一考慮,其二就是,我們對傳統教學始終最熟識,孩子讀IB的話,我們又能好好引導嗎?
前幾天遇到一位工作上認識的女士,她的女兒在近日既出了IB狀元又出了DSE狀元的名校就讀,而她自己也是舊生,便口痕痕請教一下。還以為她的女兒必選IB,誰不知竟是DSE,我相信以她們的條件,讀IB絕對是很理所當然的,但她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IB,我女兒就認為自己適合DSE,她是那種說話不算太叻,但卻可以把整本書從頭背到尾的人。」她說,IB課程訓練出來的孩子,無疑是較presentable的,天南地北全都有所涉獵,知識層面很廣,但問題就是不夠深度,因為讀IB的學生偏向一遇到難的地方,就不會鑽探,寧願開拓另一範疇來學,那即就是「闊」與「深」之間的取捨。她說現今世界,information是不值錢的,只是上網google一下,甚麼資訊都可輕易下載,死背硬記已不合時宜,IB的確比較貼近社會,不過,讀IB的學生卻要小心,免變成只會「吹水」、知識並不紮實的人。
聽完這一番話,對兩種課程有了較立體的認知,有些人溝通能力極佳,思考比較開放,工作上很快就手到拿來,這種大概就似是IB類型的人;而像我們這些,就是看上去笨笨的,思想比較狹隘保守,凡是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就是另一類。究竟哪一類較好?只能說,兩類人也是社會上需要的,不過思考靈活、懂變通的人,往往就是較易冒出頭來,看上去較sharp的一群。孩子該讀哪種課程,其實,也真是視乎他們是哪一類人。
「我認識的在大學教書的人,他們認為,在大學最優秀的學生,是中五以前受傳統教育,預科轉讀IB的學生。」名校媽媽如是說。
這的確是挺不錯的方式,小時候打好基礎,受過磨練,明白苦學的滋味,在進大學前則接受一下思想衝擊,在人格未成型前學懂凡事彈性一點,開放一點,的確可以魚與熊掌兼得。這令我更確信孩子還是先去讀傳統學校較好(其實冇得揀),萬一真的不適合才另找出路,否則的話,若成績優異的話就試在高中時轉IB,那麼學費也可以省下好幾年。
「其實DSE已經比會考更貼近IB的了,所以也不太差。」是的,有說當年會考考得好的,考DSE分分鐘死晒,其中應該包括我。
是這樣的,我猜想像我們類人,金錢不多,必然會選擇傳統教學,而又不想孩子變成死讀書的話,可能有些方針要堅持實踐:
1) 不要用我們當年的學習方法加諸於孩子身上,例如強調背誦、抄寫,學校安排的相關訓練應該已經好夠甚至太多,我們就盡量教他們活的知識。
2) 學校教的不要再在家中日磨夜磨,操卷甚麼的,傳統學校學生欠缺的不是「深度」,是「闊度」,閒時就多接觸更大幅度的事物,有錢不要全用來補習,應該用來旅遊,可以的話儲些錢讓他們將來參加遊學團。若因此成績不夠好,也不要緊張,因為花太多時間在書本上,代價可能更大。
3) 盡量擴闊他們的生活圈子,和不同背景的孩子都交流一下,不要做井底之蛙。
4) 儲些錢,將來若他們真的成才有能力又有興趣,就轉讀IB,若發了達,就讓他們留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