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我們談過了,是時候讓日月姐出場。
日月姐由小至大都是很不一樣的,老實說,在學業方面,我從來都是付出小收獲大的人,可恨的是她比我更hea、更瀟瀟、更情緒化,冇mood讀的可以完全放棄,但她永遠就是有她的本事。會考時她拿了些absent,但結果還是順利升預科;高考時她F了一科,但同時又A了文學,結果沒做甚麼就入了港大文學院,入U後,脫離不想讀的科目後,她突然很勁,最後雙學位畢業,主修文學加音樂。
畢業後,她好像沒怎麼打過工,很年輕就嫁了一個音樂人,但嫁了她更勇猛,到北京電影學院讀了個導演系碩士,其間生了個囡,回港後又讀了一兩個碩士,現在在大學教書,她說:教書只是為了糊口,她的職業其實是創作人,同時也是全職媽媽,沒請傭人。
每次回憶起當日好食懶非,甚麼都說不懂做的日月姐,就會覺得如今的她是脫胎換骨,她的人生還有很多傳奇,為保私隱不敢講。我跟她從來都不怎麼密切交往,只要我不找她,她可以兩三年消失得無聲無色,再聯絡她時就發現,她又在做些很勁的東西。
對上一次見她已是近四年前的事,當時惡女才9個月大,而她根本不知道我已生了個細囡而且已經一歲半,但只要一碰頭,大家又像很熟悉對方似的,這就是我們的相處方法。
我到過她的家一次,單是客廳已有鋼琴、低音大提琴、至少有四把提琴吊著,還有非洲鼓甚麼的,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想平平庸庸都難。上次見她的女兒是兩歲,如今已經快要升小。對於教育,日月姐很有主見,由於負擔得起,她堅持讓女兒幼稚園唸國際學校。「很多人以為我想個女識英文,其實我是為了讓她讀IB。」她很喜歡IB,說IB才是真正能教育好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說由幼稚園開始,女兒的學習就是跟著六個範疇(第一語文、第二語文、自然科學、藝術、數學和電腦科學、社會科學)去學,直到中學依然是這六個範疇,但涉及的卻是很宏大的視野,她說女兒自小已會問她一些很深入的問題。
至於全香港父母最重視的「認字」、「寫字」,她卻嗤之以鼻,「小孩子是從生活裡學習的,字,只是符號,沒甚麼意義,遲早都會識。」此時我不禁緊握她的手,說了句「我估,我可以同你做朋友」,令日月姐和Mary啼笑皆非。她說,雖則國際學校學費不菲,但她的女兒到現在仍是「文盲」,寫字都要「調轉晒來寫」,「但我覺得佢完全冇問題!」
女兒現時唯一的問題中文一般,始終讀的是國際學校,但日月姐說自己會把她教得好,也是的,畢竟她在大學是教寫作的,我問:「你能夠接受女兒將來不太懂中文嗎?」她說:「這不會發生。」她說,令她很困擾的倒是,無論中文、音樂、藝術,她自己都能教女兒,而且教得比其他人好,但問題是她工作已經很忙,擠出這樣的時間實在不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講述讀國際學校令她最大的得著,是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家長,她說外國家長的對教育的看法很不同。「外國人覺得孩子適應力很強,去到哪裡就會適應哪裡,他們因工作關係穿梭於國與國之間,孩子就那麼跟著改變環境,對於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容易就適應,根本不需要小題大做。」
這點真對,我總是不明白,為甚麼本地家長在挑選幼稚園時,考慮的是它「似不似小學」,似就是好,因為早已習慣默書考試甚麼的,將來「上小一就很易適應」。三年幼稚園,為的是甚麼?就是為了升小一時可以適應?我相信要適應的話,一個月都可以了吧,當年你自己又用了幾多時間來適應「默書」、「做功課」?犯不著用人生寶貴的三年來準備這些無聊事吧。小學的東西要在幼稚園學,那麼幼稚園本該學的東西又幾時學,響個肚入面學?
幼稚園就做幼稚園的事,小學就做小學的事吧,硬是把東西造成很深的樣子,就叫做優質教育?那麼不如用大學課程來教幼稚園吧,急功近利的學校和家長!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日月姐教女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Interesting how there's only "本地" and "外國人." I wish it's that easy.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7/11/2013 10:27:03]嘩哈哈,善姨請解釋一下!
扁妹
[版主回覆07/10/2013 16:36:55]係喎,漏佐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