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一些(自覺)有趣的反思

雖然已經沒有必要,但我發覺自己還是不由自主地思考關於選擇學校的各種細節,結論就是,我應該是染上了一種毒癮,戒唔甩。
我所思考的很多問題其實是沒法找出答案,聽得多了或許會覺得煩厭,但,偏偏我就是喜歡去諗,諗完又會發現自己的想法變了一點,回看過去幾年,其實自己真的不斷在變,當然,又有些東西是從來沒變的。

1)讀直私,還是津校好?

直私好:我覺得這問題很有趣的,有人會覺得一定要讀直私,撇開某些神校魅力是沒法擋外,家長大多認為,經篩選進去的學生質素有保證,全班精英一起學習,差異極小,進度可以較快,學習風氣也好。其實,我都幾同意。
從來都覺得學校分精英班是有道理的,不是為了標籤,而是一群學生要是學習差異太大,最後只會讓老師瘋掉了。在我們的年代,老師解決這問題的方案,就是索性放棄進度差的同學,只專心教進度好的。但現在大概不能接受這種方式,所以為了讓進度慢的同學都跟得上,就唯有全班人一起把同一個練習做一千次,慢的同學結果都谷上了,快的同學,就愈做愈悶,而重覆練習的時間,對他們來說,本來是可以鑽研更多。這是很多津校的狀況吧。
還有的就是,由於直私收學費,入讀的至少不會是家境太差的學生,而家長亦是緊張子女的一群,因此除學習成績外,他們都是經polished的一群,(家長)較上進的一群,被相信為素質比較好,也至少看上去乾乾淨淨醒醒目目漂漂亮亮的,這也許是個心理因素,令人喜歡把孩子放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

津校好:支持者有的喜歡它們免費,省回的學費其實可以讓孩子學更多課外活動,接觸更多有趣的事物。津校還有一受歡迎因素是它的世襲制,因為它們是必然取錄學生的弟弟妹妹,那麼家長就不用再為年紀小的孩子再折騰一次,尤其是如果那是一所名津校的話,受歡迎程度可以擊敗一眾直私,像九龍塘的那家男校和女校,便吸引了不少富貴家長搬入該區搏「大抽獎」抽中,縱然機會其實還是很小。甚至有人願意為了孩子能入讀該校,而放棄高薪厚職應徵做該校文員、校工、花王等等,因為津校員工的子女也是必收生。(當然這些該是很極端與desperate的例子)
撇開名津校因素,學費和世襲因素,其實也有家長真心喜歡津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的環境,覺得這樣與真實社會更加相像,而不是一個被悉心打造而成的、理想化的溫室。學校有著不同類型的學生,大家更懂得接納不同,互相尊重、幫助。身邊一個名幼教師,甚至用「銅臭」來形容某些私校女生,因為她們普遍來自富裕家庭,即使學校如何標榜純樸,家裡所學還是另一套,她們相對比較崇尚物質主義。
以上未能親身證實,不過有次跟朋友談起小學往事,就讀名津校的她說,由於此學校位處傳統豪宅區,小時候也有一班女生是來自富有家庭的,她們態度甚為囂張,跟「平民」是不相往來的,除了會使喚其他人為自己效勞,喜好也是一般小學生所不能理解的,例如會聽一些其他人完全不曉得的英文流行曲等等。因此,「銅臭」這問題,也不是直私獨有。當然,津校還是至少會有一些來自基層的學生吧。


2) 有些東西,不得不承認,是世襲的......

我曾經很鄙視一種說法是,有錢人當然比較易進名校,因為他們家境好,可以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栽培小孩,小孩一定比較叻。我覺得,一個人最後是否叻,看的是他的潛質、天賦,還有就是父母的教育和際遇,而這些跟金錢是兩碼子的事。

如今,我仍然覺得只要一個孩子有上進心,即使讀好普通的學校也可以成功,但我也得承認,真的,有些孩子是真的在「起跑線」上暫時有優勢、有選擇的,而那是普通家長即使如何像瘋了一樣用錢買獎、證書,學十八般武藝,搶名幼學位......都是比不上的。那不只是「金錢」這東西,而是,由上一代,甚至更早以前,已經擁有的目光和視野。

不嫌煩的話,跟大家分享一件小事。話說我帶惡女面試「神校」時巧遇一位教友,她陪孫女來面試。女孩子讀名幼,成績很好,年紀上是「大女」,有優勢,哥哥讀名男校,一家人對妹妹自然寄望甚殷,可惜面試全軍覆沒,令他們一家十分失望,教友也感到十分擔憂,有一晚打電話來問我如何培育女兒以至她得到神校的第二次面見機會。

我告訴她,其實惡女去年面試五間私校也是全軍覆沒,一心抽心儀女校也是得個桔,我的女兒沒甚麼特別,今年不過是因為她從細女變成超大女才有改變,而到最後,一切也只是上天的安排,她正在唸的學校雖然我們當初亳不認識,但如今讀過了卻覺得挺合適的。我真心希望用自己經驗去鼓勵她,不要洩氣,就算捱到叩門也還有希望。

到自行派位放榜後我再問她孫女情況,她淡淡的說:「OK了,入了聖XX。」.....................well,聖XX,那可不就是我去年恨到口水長流的dream school。原來,孫女本來就有25分入,她是教徒,媽媽是舊生,可以說是「必入」,但她們還是四處去考直私然後失望而回。對我來說,這25分卻是一個永遠無法攀附的領域,因為我無法回到過去,叫阿媽讓我讀聖XX,那今天可以益埋個孫,或者是將來個塞。

這件事,就讓我看到一種由上一代而來的不同的視野,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後代。

那個年代,我們身邊的人都不會怎樣費神去為子女選校,邊間最就手就邊間,像我媽,就因為落大雨費事周圍走而胡亂的挑了間道教小學給我,而在那個年代就懂得讓女兒考聖XX的,我覺得是有啲料到,他們是更早更早就明白不同教育的分別。而在她們眼中,讀聖XX是很基本的,她們更想孩子入直資神校,當聖XX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虛無的幻想。

另一位教友也是同樣狀況,她的女兒本身讀另一小學,兩度插班終於入了聖XX,因為她覺得一定要為女兒選有中學連繫的好學校,這想法在今天很平常,但注意這位教友如今已是外婆,她的孫女,同樣有25分可以入聖XX了。你能說,對於希望入讀某些學校的同一班人中,沒有「嬴在起跑線」之說嗎?

我都覺得自己好膚淺,但這是事實。當然,事實也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要入父母的dream school。常說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學校。

3) 讀齋校,還是男女校?

兩方面都有支持者,我本來是喜歡女校的,主要是因為好的天主教學校大多是女校,尤其是我喜歡有些歷史背景的。但由於命運把惡女帶到男女校讀書,倒讓我覺得她或許比較適合男女校,有點覺得以惡女這性格,在全女班之中是難以生存的,這點最早期是由男婉提出的。

也不知是否心理因素影響,自此我開始留意班上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發覺讀女校的,要不太斯文,太沉默,要不就把口無法停下來,當中也有些自視過高,但她們的表現都很真,很率性,會高聲討論「XXX她已經來了M」。以上這些跟她們是否讀女校,其實或許沒有關係的,是天生的性格,或是家庭的影響,所以我不敢下甚麼結論。

倒是我開始思考自己的經驗,我中學唸女校,加上課餘時間也主要是跟同學在一起,生活中缺乏了男性,的確不太懂得怎樣和異性相處,男婉也是類似的經驗,而他說這種「缺憾」其實到今天還是有一點點的。我在想,我當初上大學時,跟男生的相處經驗只停留在小學階段,要是,我連小學階段也早早只有單性別,甚至是幼稚園開始,那麼豈不是更糟。

我不是說所有唸齋校的都有「缺憾」,我想只要他們在課外時間可以加入有男有女的團體生活,應該是沒有這問題的吧。而且唸女校,一般相信是可以比較專心,學習得比較好的,不是說他們一定會拍拖、暗戀以至荒廢學業(其實這些個案在女校倒是有的),而是在小學時期,女生學習普遍比較專注,進度較快,全女班的話,好可能進度可以更快,而學習風氣也更好。

到惡女學校觀課時,我便突然有種反彈,希望她唸女校,因為課堂上女生基本上是安靜聽講的,最多是自己在發夢,但男生卻是會「搞搞震」,騷擾課堂秩序,又或者不斷舉手發問無聊問題,那一堂,可能只是個巧合吧,老師也說可能有家長觀課令小朋友太興奮,然而教學效率......真的不太理想。

在我們的年代,這些男生早已被趕出班房或用膠紙貼咀,我不是說這方式很好,而是可以想像,在如今老師必須要呵住每一位王子公主的世代來說,全班的進度,很實際地說,老師較難管理課堂秩序。在這情況下,全女校的確較易控制,若只談教學方面。

不過,我們或許也不必只看這一點,教學效率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兩者皆不可缺。像露鵝聽到我這樣的形容,她也不以為然,覺得這些男生幾搞笑,讀男女校的確是比較開心的。

其實我是有點認同了,甚至我竟然開始希望惡女連中學也可以讀男女校。我們住區有一所頗著名的男女校,我一直不太喜歡,但回想它們的學生的確幾大方得體,男女生放學走在一起,態度檢點但又不忸怩的,很自然的談話,在圖書館也是男男女女的聚在一起傾project、溫書,大家都很用心,沒有眉來眼去、打情罵悄那些怪行。現在開始想,也許惡女進這家學校也不壞。(哈哈,當然要進也是很有難度的。)

4) 一定要唸天主教學校嗎?

以往的答案是:一定。我覺得在教育方面,信仰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教友就有義務要把孩子送進天主教學校。
然而,我現在的答案是:不一定。
是因為信仰也不再重要嗎?不是,倒是我開始覺得,如果你全心信賴的話,根本自己就不應為事情定下一個「必然」的答案。當你把一切交託,命運之手把你送到哪兒,哪兒就是你的歸宿,這不是更大的信德嗎?要是天主決意要把你送到基督教,甚至佛教學校,那定必有因,說不定你將來就是合一運動的推動者。
當然,以上的大前提是,你自己要掏空了一切所謂的「前設」,完全開放自己接受任何一個答案。當然,你有個很強的信念要把子女送到天主教學校,也絕對不會是壞事吧。
而且,很奇怪的,身邊不少實例都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只要你願意,你求,最後你還是會入了天主教學校,而且可能是很不可思議地。當然你要是很不喜歡,就不要勉強了,其實所有學校都可以很好,不管怎樣,如果你是該走上那條路的,始終是會走上,像男婉說堂區最年長的領洗者,是90多歲。

5) 孩子應該天生天養?

社會上主流的聲音當然不是,而且是相反,孩子的每一小步,父母都必須插手,在他未有需要學寫字時,已經要識寫字;未有能力做某些事,就更加要「訓練」,像嬰兒時期已經必須要學懂「不要哭」和「獨立」。有太多的事情,我驕傲地去論斷:很扭曲,好心人做壞事......但妙在,其實我自己在別人眼中,都是「怪獸父母」。

像我為惡女報老遠的神校,曾經被媽媽在Whatsapp罵了一頓,而且也看得出她不太贊成我為妹妹再找幼稚園。很老實,在她眼中,學校最緊要,係「近」。當然,她最後還是會尊重我的決定,而我也會廢盡唇舌去解釋直至無氣為止。我真的很希望,至少我的親人能明白我的想法,不要認為我為了一己之快而斷送女兒幸福。

不過,有時我覺得,解釋是枉然的,或者,我自己本來就是錯的吧。我只是覺得,作為父母也不能堅持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是很悲哀的事。我的每個決定,都是經過很多很多的思考,而旁人一句「好心人做壞事」或是只純粹根據自己或自己「某一個朋友個朋友」的經驗而判斷我的話,感覺好無辜。我很歡迎討論甚至批評.......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吧。

上一代的觀點不能因你講幾句而改變,我只可以盡力去解釋,餘下的,就只能以「獨裁」去完結,關於孩子的,還是由作為父母親的我們去決定了,沒法來個公投來滿足每一個人。令我有點氣結的,是新一代還是主張孩子應該「天生天養」,意思是,你其實應該求其搵間學校俾佢讀,點解呢,因為我自己係讀野雞學校,但最後都好好;又或是,他們會覺得「上興趣班/學野=細路會好慘」。而這樣去感化我的,不少是未有孩子的。

我不是說,他們是無權去發表,而是他們只以自身的經驗去一概而論,認為為孩子去做些甚麼都是多餘的,那就是太簡單化了一件事。我常說,我們能在那麼沒有資源和關顧的環境下取得所謂的「成就」,只不過是我們太好彩,我們讀到下書,成績好,而那個世代基本上只看你成績表上的分數。我們是受惠的一群,可是背後是一大群失落了的人,他們從幾歲開始已經註定了被放棄,自生自滅,他們本來可能即使讀書不成,也可能在體育、音樂、藝術上很有天份,能成大器,而就是因為沒有人去發掘,就成為了「敗者」。

OK你說做「敗者」都唔代表乜野o者......會否是因為那個不是你。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傑出人士,但若然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方面有著成就感,可以達到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最高層次,人生好可能會不一樣。

我們做父母的,撇除為了虛榮和盲目的少數,努力的栽培孩子,甚實是不想抹殺他們一些與生俱來的潛能。學習的環境,你說沒有關係,我就說有關係,我覺得為子女找一間好的學校,是父母的重大責任,當然,父母覺得好的不代表是最好,但準說不通是要求其找一間最差的,來讓他們重拾「快樂童年」。名校=不快樂,求其一間=快樂......這也是講不通的怪道理。

社會上就是有兩種這麼極端的聲音,有些要全權掌握孩子的,有些你做多一點都認為你苦害了孩子的......有時自己都好分裂。我都不太明白,為甚麼自己總愛把事情解釋得清清楚楚,去博得大家的認同,哪管人家聽不進耳。其實,我大可冷冷一句「這是我的孩子,一切由我做主」就搞掂,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