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你你我我

有一件趣事很想和大家分享,但現在才有閒情記下。


不知甚麼時候,惡女開始指著相片中的自己稱作「你」,她說得無比清楚,我登時嚇了一跳,然後自我安慰,也許只是事有湊巧吧。不久之後她真的指著自己心口大叫「你」,大概是因為我們經常和她說,「這是你呀!」「你睇下呢度!」,她真的以為自己叫做「你」。


這下子可棘手了,「你」和「我」這概念雖然人人都知,但要解釋起來何其複雜!我怎樣告訴一個歲半小孩:「拿,人地叫你做你,但你叫你做我;我呢,就叫我做我,但你就叫我做你......」自己也愈說愈亂。


無論如何,先教她指著自己說「我」吧。每當她又拍著心口說「你」時,我們便立即捉著她的手再拍自己,說「我」,然後手指向外,說「你」,究竟惡女能領會多少,實在不得而知,但至少她現在已懂得自己叫「我」。


她的「我」說得很宏亮清楚,說時雙手放在胸口上,把面上所有器官都張得大大,甚是好笑!


這事情又令我不禁好奇起來,到底人類是怎樣去理清「你」和「我」這些艱深的代名詞的呢?又難怪幼童說話時,總把自己的名字掛在咀邊:「呢架車係XX咖!」「XX好想食雪糕呀!」這點在三色台的劇集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記得我最愛的「爹爹閉翳」(內有好的黃皮演活偉大父親一角)中的女孩便經常瞪大雙眼嘟著咀說:「貝貝覺得好唔開心呀!」「貝貝好掛住爸爸呀!」每次聽到,我和男婉均感到背脊涼浸浸。女孩看上去有七、八歲,也還未搞清「我」的用法,也難怪黃皮那麼閉翳。


和惡女談天

前幾晚,惡女又不肯睡,我把心一橫,把燈關了,抓了她上床再說。她當然極力抗爭,發揮惡女精神叫到七彩,我僅有的EQ快將耗盡時,不斷重覆「好快啲訓啦」、「好夜啦,打打咖!」等乏味的台詞時,突然想到了一種新的演繹方式。


「喂,你記唔記得醫生話你乖乖呀?」


她突然的怔住了,像想起了甚麼,然後把手伸到咀邊發出呀呀聲。我知道她記起了:上次帶她到醫生那兒看病,之後給賞了三顆糖果。我乘機上位,繼續誘導她回憶上次被讚的經過,然後她的心情似乎平靜了,兩眼專注地看著我,期待著有甚麼更精采的內容。


我急忙翻查腦裡的資料庫,看看有甚麼好說,從醫生談到打乞嚏,又談到神父也曾摸摸頭說乖(其實是彌撒時神父祝福小孩子的儀式),談著談著,就好像不斷的延伸句子,扯到甚麼去了我也記不起,只記得我當時如何的驚訝,從惡女的反應中我發現她竟然頗能明白我說的東西,也記得一些共同經歷和我唱過的兒歌。忘記了對話最後是怎樣結束的,因不知不覺間我們都睡著了。


自此之後,我便愛上了和惡女說話,無論她明不明白,都會睜大眼睛看著我,像是努力地理解著,到她聽懂了就會以有限的言語和動作去回應,當我也明白她在演繹甚麼時,她更是雀躍,就這樣,我開始和惡女疑似談起天來。男婉在房外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說煞是好笑。


事實上真不可因為孩子們不懂說話而小覷他們的理解力,其實他們人細鬼大,常偷聽大人的對話,特別當我們談起關於她的事時,她更會怔怔地聽著,非常關注人家對自己的評價。


昨晚和她說睡前故事時又有發現,我即興把她拿在手裡的兩個塑膠公仔放在故事書上的木頭上,說讓它們坐在上面,惡女竟然明白我在做甚麼,還不斷翻書讓公仔走進不同的情境去,當看到「拔蘿蔔」中的那個大蘿蔔,惡女突然扔掉了公仔站起來,還以為她1玩厭了要走,誰知我眼前一黑,一個大屁股在我面前掉下──她自己坐到了大蘿蔔上面!


我差點給笑死了。


天馬行空果然是兒童的強項,平面的素材可以混著立體的來玩。現在惡女每逢見到書上有食物,就作狀拿出來吃,或者餵給我吃,也會餵給書上的人吃,為了吸引她注意經常都要想出不同的怪招,愈怪她愈興奮,呆呆板板的說教最不見效,幸而在我體內藏著一種騎呢基因可以大派用場,希望唔好咁快見底。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問題天天都多

老是想不通究竟上世紀的人,是怎樣把一堆孩子帶大的。前天和「消化」一家聚會,大家談起家裡的一孩,都不無「問題天天都多」之慨歎。


消化有照顧兩個弟弟的經驗,對育兒有一定的常識,惡女出世之初我老是慌失失向她討教,諸如吃奶煲粥仔排便的問題她都能一一解答,今次見她,卻赫然發現她比以前憂慮多了,大概當孩子愈來愈接近Trouble Two時,要憂心的問題已不再是當天單純的「生理」層面,而是怎樣去啟發孩子學習,及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


最令消化頭痛的問題有二,一是兒子不太說話,完全不能和自己溝通;二是兒子吃飯太慢,往往要花45到60分鐘餵飯,為了令他維持耐性,必須一邊餵一邊讓他看電視,直至他把最後一啖都吃光。


由於我對教育幼兒甚感興趣,也試著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實以我觀察,消化之子也不沈默,不過說的東西我們聽不明白,興之所至也會指著蘋果說apple,在央求爸媽帶他坐巴士時甚至能說出三音節「搭巴士」。


所以,我猜想消化只是憂心過度或期望過高,其子不是不會說,只是不喜歡「按你要求」說罷了。像惡女也是,當她已經按大人要求回答了無數次同樣的問題後,她就自然不再答的了。而且,男孩的語言發展一向比女孩遲緩,我想有兒子的媽媽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男孩子是先發育四肢,再發現語言的吧。


消化子和惡女走在一起,男孩與女孩的分別的確一目了然:男孩不斷翻出玩具,見到故事書會抱起一堆作舉重狀,他們會主動發掘有趣的事,而甚少按著指示去玩,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女孩子嘛,則較文靜,會留意身邊人的舉動,喜歡與人互動,見到書本會翻開來看,並期待有人為她講解。如此一來,女孩子的表達和認字能力比男孩發展得早,一點也不稀奇,但肌肉的靈活度卻會給比下去。


這就是上天造男女的緣故,他們各有自己的天分和職責,互補不足。當然經過教育後大家都能夠逐漸發展自己本來比較不擅長的能力,這也許就是現今男女之別愈來愈小之故。(離題了!)


至於消化子的進食問題,則比較值得思考。原來消化到現在,仍把食物剁得碎爛才給孩子食,當她看見我把塊狀的節瓜倒進惡女的飯碗時,她驚訝道:咁大舊佢食到咩?我倒驚訝她竟然還未給孩子吃這麼細小的東西。


可以想像,大概消化子一直都只在吃近乎流質的食物。惡女有牙只八、九夥,消化子比她年長兩個月,已有十數,他絕對有條件去吃固體食物,聽男婉的回流姨媽說,外國的孩子一長牙,母親便把雞下腿烚熟讓他們自己吃,並不是母親懶惰,而是因為孩子的咀嚼能力已開始發育了,要及時給他們適量的訓練,而且咀嚼能力和發音咬字能力息息相關,接近兩歲的孩子仍沒機會咀嚼,似乎真有點問題了。


然而,和消化談下去後,方發現她也並非怕孩子咬不碎或甚麼的,她說:「他吃得實在太慢,如果不把食物切成這麼小,他吃得更慢。」我說:「他不吃便由他吧,像惡女,她不肯吃我就不餵的了,有時真的可以只吃幾粒飯。」她說,兒子只是吃得慢,不是不肯吃,不餵足一小時恐防吃不飽。


這的確是一個難題,要父母們狠心不餵孩子,怎談得過去?不過,我又想,會不會是因為沒有「實在」的食物,反令孩子吃一小時才飽?會不會是因為孩子每餐都對著流質食物,根本提不起興趣,所以才吃得懶懶閒?又會不會是因為母親總堅持要孩子吃完所有食物才收手,所以孩子大安旨意慢慢歎?會不會是每餐飯太似一場角力,倒令他對食物產生厭惡感?如此的問題,不斷在我腦中閃現。


回想上一世紀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斷估沒有母親有心機花一小時去餵孩子。飯菜都放在中間,誰搶得多便吃得多,誰吃得慢便只剩魚骨殘汁,可是大家還是正正常常地成長發育。「進食問題」,似乎是本世紀的產物。(亦也許是以前的父母不視為問題,像男婉聲稱自己是吃鼓油撈飯大的。)


回想我小時候也討厭進食,骨瘦如柴,但到了發育時期便漸漸吃多了,現在更是著名的食物焚化爐。(記得我媽都曾有少許憂心,她見我長不高更懷疑我是侏儒,買了罐號稱能令孩子變肥的奶粉給我,我喝了一整罐還是不高,就由得我了。)而依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威迫」對不肯吃的孩子是不管用的,我媽不知幾多次用侏儒、豆皮妹來嚇我,全都沒用,反令我吃飯時有作嘔的感覺。為我來說,給我好吃的東西,比任何招數都有用,而且,吃東西本來是一種享受嘛!


過去我也曾為惡女的飲食問題而發瘋,一向不下廚的我扭盡六壬煮粥仔,換來的是一臉冷漠,惡女堅持不吃,經過一段發瘋的日子後我決定隨緣好了,實在不可能餐餐和她搏鬥,命都短幾年,結果惡女的體重跌至生長線50以下,面無半兩肉,像極了非洲飢民。有次我把自己的童年照拿出來對比,赫然發現我倆的身型同出一轍,那我便和自己說:認命吧!


在我放鬆心情以後,惡女反而好像吃多了一點,我再細心回想一下,自己煮的所謂營養粥仔的確不好吃,倒是媽媽有辦法,她見惡女好像愛吃魚,便每天買新鮮魚仔來蒸,用魚汁拌飯餵她,情況大有改善,她怎不情願也會吃幾口飯,如今,惡女體重又到50生長線。原來,惡女勁識食,媽說她只食魚最滑的部位,而且只吃最新鮮的,翻熱的不吃,我媽說得喜孜孜,因為她經常自詡「吃魚之霸」,謂孫女盡得其真傳。


現在惡女年過歲半,可以慢慢與大人同食,更是可喜,她一向崇尚大人的食物和玩意,帶她去飲,可以由燒味拼盤吃到水果拼盤。不過,問題天天都多,而且以為解決了的絕對可以重演。只是我覺得,若然要把那麼多精力花在迫孩子吃飯上,倒不如省下來作親子時間,講故事、唱歌、玩玩具......每一項都比「飯桌戰」吸引,當然,孩子可能會落得我兒時那「非洲飢民」的可怕相,但世事無十全十美,時間精力就只那麼多,看你如何取捨,如何衡量輕重。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The ring bearer

好榮幸得到善姨的邀請,中中將成為她婚禮當天的Ring Bearer.


這陣子都在幻想當天的情景


會唔會係咁呢?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爸爸(2)

爸爸對女兒來說怎會不重要?


我看很多出色的女孩,都是主要由爸爸一手培育出來的。當然,如我之前所說,媽媽是孩子教育方面的主宰,但我常覺得那是在實際層面為主,例如選學校、檢查功課、報課外活動等;至於爸爸,該有一種獨特的角色去塑造或影響女兒的智慧和氣質,像文章好的爸爸、英文好的爸爸、富音樂造詣的爸爸,他們的女兒也總有


像師姐Leona,她在中學時已很出眾,是辯論隊的主將,思想成熟透徹,現在讀她的網誌才知道原來她受爸爸影響至深,她有一個感性的爸爸,愛給女兒寫信,坦然地流露著自己對女兒的愛和寄望,以下再引用Leona對爸爸的一些回憶:


節錄自關於寫作


早在我出生之前,我爸就為我買了一本日記。
從他知道有我那時起,就斷斷續續地記下有關我的一切:
女兒是難產,好不容易生下來,將來一定要孝順母親/七個多月就會張嘴喊媽媽,表情趣怪/出了麻疹,高燒不退,令人擔心/工作甚是辛苦,可是一回來見到她,所有煩惱拋諸腦後/尿濕褲子被發現,小人兒居然懂害羞/初上幼兒園,大哭不止/這個學期英語默書,全是100分,班主任眉開眼笑/弟弟出生了,好像忽略了她/女兒似乎有點近視,要帶她去驗眼…

本子裏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一直寫到我十三歲。
十三歲生日那天,爸爸把這本本子交給我,說相信我已有能力,自己寫好餘下的空白。
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我出生的時候,爸爸正好三十歲。一個三十歲的年輕男人,剛剛成了家,事業才開始,箇中辛苦不足為道。可他一直沒忽略我,視我如珍寶,偷偷地寫下我的成長經歷,還一直沒讓我發現,直到我長大。
必須努力寫,才不會辜負他。


節錄自從姑姑說起,到我爸的一封信


明天是母親節,我預備和爸媽一道慶祝。中午把餐廳座位訂好以後,就打電話提醒爸爸。
豈知我爸,這個浪漫到加零一的男人,居然感動得寫了一封信給我:

你知我自小就有小小靈感反應。故自從你媽媽懷上你之後,我腦海中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你將是一個(下刪數十字)的女性(現在大家知道我爸有多肉麻了)…

你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再加上待人接物虛懷若谷、謙遜行事、收歛傲氣,必能遇上上等佳婿,婚姻美滿…(說白些,爸是叫我不要再挑三挑四啦。他知道我平時總是稱呼人少。

當然世事無絕對,我和你媽媽也非絕配,但我們有你和弟弟這樣的孝順成才的兒女,我和你媽媽感到非常驕傲、幸福;而且我和你媽媽相敬如賓、包容互愛,雖然談不上模範夫妻,也算婚姻美滿,不錯了吧。」

我老豆真係好型。

 

巧合地,師姐的網誌中也談及另外兩位爸爸,一位是我大學的副教授馬傑偉,另一位是曾在我中學任教的Paul Yip,兩位都育有一位千金,且都對其成長關懷備至的。前者曾於女兒合著《那年的冬天》(網上找不到資料,大概是非賣品吧);後者為提昇女兒英語水平,為她編寫電腦軟件,有線曾採訪他,可按這裡觀看。

 

父親和女兒,亦師亦友,談天說地,相互影響,實是終日埋首家庭瑣事、忙著同師奶迫歪面掃平掃的母親未必能做到的。

爸爸

有說女兒都會很黐爸爸,爸爸是她們的第一個男友,為此男婉經常都很困擾,因為惡女經常都唔俾面佢。


他以前常嘆謂:我總是排在第三位(第一是我,第二是我媽);漸漸,他又嘆謂:我總是排在第四位(第三位被她媽取締了);如今,他說自己已淪為第五位,因為連她的姐姐都能輕易奪得惡的歡心。有次我媽說惡女對家務助理「美眉」示好,男婉更是崩潰了,他說:怎麼我連美眉都不如了!


看著男婉的自信心一再下沈,實在深感不妙。雖然我未曾親身感受到,但我覺得能夠擁有一個好爸爸,實是人間美事,現在惡女尚在「嬰兒」階段,比較黐媽媽也很正常,我總相信,只要她逐漸長大,一定會發現爸爸之獨特性,甚至開始嫌阿媽煩,寧和爸爸獨處。而我看過不少育兒文章,都說「爸爸」的角色甚是重要,是影響女兒性格的關鍵人物。


但實在一個爸爸對女兒的成長起了甚麼微妙的作用,我又亳無頭緒。最近偶然發現了中學師姐Leona的網誌「這雙手雖然小」,她寫過不少關於自己爸爸的文章,我曾一度看得兩眼發紅,希望沒給同事看到。


很想和大家(特別是男婉)分享這一篇。


 


十三歲的生日禮物



中學老師的女兒沛沛,與我的生日在同一天。她快滿十三歲了。
十三歲是個尷尬的年紀──尤其對為她挑選禮物的人來說。

沛沛是個聰明又有個性的女孩。
她還小的時候易哄多了。送她一本Roald Dahl的童話書,她百看不厭;給她一小瓶D&G的香水辦,她可以把玩半年。可是如今為她選禮物越來越難,因為開始猜不透她的心意。
去年送她一本書(Anne Frank's Diary),自覺頗有意思,但怕她嫌悶,又補一個(我認為)很漂亮的頭箍,以為萬無一失,結果書她看過了,頭箍又不是她喜歡的款式。一番熱心,換來一張扁扁的小嘴。
年紀稍小的話,可以用過癮的玩意哄她;若稍大些,嘿,少女喜歡什麼我還不懂?
可是十三歲。唉。

我搜索枯腸,嘗試回憶我在十三歲的時候收過什麼樣的生日禮物,希望有一點幫助。
結果我找到了它──一本紅皮封面的筆記本,上面熨以金色的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那是在內地買的;當年只有這種款式的本子吧?)。
是一本日記。一本爸爸為我寫的日記。它年紀與我相若,第一篇文章寫在我出生後三個月,最後一篇,寫於我的十三歲生日,內容是這樣的:

今天是女兒十三周歲生日。

由於工作忙,近晚上十一點鐘才回家,女兒她們還在等我吃蛋糕。
近兩年半來未動筆寫日記,不是我不關心女兒──我分分鐘鐘都在掛念她──主要是忙,加上自己懶,才一推再推未動筆寫。
但更主要是我希望女兒自己寫自己的生活歷程更有意義。

今天女兒已十三周歲了,已是少年了。女兒大了,人長高了(已比她媽媽高),也懂事了,更希望她能獨立,尤其是獨立思考、獨立處理問題,特別是頭腦要時時保持冷靜、不急躁、性格溫和。更要注意身體健康。健全的精神更要有健康的身體。

今天送一支筆給女兒,望女兒用它譜寫出美好的人生,描繪出燦爛的前程!

爸爸總是給我驚喜。
到今天我還記得收到日記那刻的激動。一本為我寫了十三年的冊子呢!一本以我為主角的書呢!還有比這更讓人感動的禮物嗎?

每年到了我的生日前後,爸爸總是費煞思量,想挑一份我中意、又特別的禮物,哄我開心。而且他每每祕密進行,事前不透露半點風聲。
十三歲必然是個難搞的年紀吧?他出動了「撒手鐧」。但爸爸為我佈置禮物的心思,並無因此而消減,在往後的日子,他仍年年絞盡腦汁。如果某年他真的想不到買什麼給我,就會用心為我寫一封信,信中多是鼓勵的話,和讓我知道他有多愛我。

可是到了今年生日,爸爸已經離開了我。從此以後,還有誰會年年歲歲記得我、為我佈置禮物、替我寫一封愛意洋溢的信?

幸好我找到了這本日記。十三歲那年,爸爸已經為我佈置好以後每一年的生日禮物:從此以後,自己用筆,記載有意義的生活歷程。
但願我做得到,不辜負我的好爸爸。

(糟糕,結果還是想不到為沛沛準備什麼禮物!)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中環人

昨天無啦啦做佐一天中環人,其實都唔係無啦啦,為了這天其實都計劃了一至兩個星期,上網搵資料、查看地圖、預約,以致昨天一切都run得幾順暢。


跟上班一樣時間起床了,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室吃了個muffin, 便上船去了。在船上和同行友人談天說地,轉眼間便上岸了。(回程時的航程卻是另一番差天共地的經歷,待會再說)


來回程都是使用自助過關,感覺自在,好像沒有過關一樣,太棒了! 繼而前住今天的目的地--中環。


一早已預備好知道要走B出口, 打算一出到地面便問路人和警察叔叔大新銀行在哪。我們在路上頭咢咢之際,發現原來大新銀行的招牌己在頭頂上!


放低一大張金牛、一條紅衫魚及一隻青蟹之簽証費後(超貴), 正式開展中環之旅。從銀行望過對街, 一間間名店就在眼前, 假如我們都是闊太的話,中環應該可愛得很。


不打緊,睇下都好。美輪美奐的商品盡在眼前,真係睇下都開心。 看見一些不用上班的人在商場中的半露天茶座吃早點,多寫意啊!


欣賞環境之際,我們都看看路上的人的神態、衣著,我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走在中環的港男都有著一份自信,比起眼神游離、漫不經心的澳男醒目好看。


 走走看看拍拍照,又到今天的重點,試食中環MO裡面的米芝蓮二星法國餐Amber


可能由於還未到lunch時間, 初時還以為要包場。隨著客人紛紛入座, 1lunch time 直頭full house, vip 房都座滿了! 果然是名不虛傳的米芝蓮二星。


無容置疑,服務是很周到的,但當服務員介紹菜單時真係令我們都忍俊不禁。


例如: 前菜 FINE DE CLAIRE OYSTER


服務員說: 呢個STARTER就係有POTATO VICHYSSOISE WITH呢個既 CAVIER GO ALONG WITH 呢個既OYSTER同埋有 SEAWEED BUTTERED TOAST AT THE SIDE


她就如是者一口氣如機關槍咁將個菜單由前菜開始“介紹”到甜品,In factMENU上已經有呢D DISHES DESCRIPTIONS (學她夾雜勁多英文TERMS口吻),佢又係咁讀返出黎,中間加返D “呢個既”“同埋” “就係有”或者 “ON TOP有” “GO ALONG WITH” 又或者 “ AT THE SIDE” ,咁即係想點呢?ANYWAY,這只是一個好笑位,無傷大雅。


高潮位當然是我們交換生日禮物及互相預祝生日快樂,更值得慶祝的是我們之間的這份友誼,我們還在想當我們六十歲時繼續一同慶祝生日的情景,雖然這是四十年後的事。



飯後到領事館及做FACIAL,途徑已圍滿鐵馬和警察的立法會以及周街掛滿 “起錨”及 “超錯”的大字報,不過對於我們是好事,因為我們每行一小段路就有一位警察讓我們問路,這樣我們便很順利地從MO步行到領事館及隨後的德己立街水療坊。


領事館的所見所聞不在此詳談了,因為大多數領事館都總是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驚死你入去打劫咁款,亦無須大驚小怪。不過一向自稱很重視人權的美國,其領事館內旅客和領事代表的面談內容是完全公開的,這是由於旅客和領事代表之間隔著防彈玻璃,要用擴音器才聽到雙方的對話,那人們的私隱權又去了那兒呢?就好似去中藥房睇中醫咁,隔離排隊果幾位亞姨和來買清補涼的亞嬋知道你原來有痔瘡!


雖然被領事館門口果位實蕉無理刁難,但都無損是次中環之旅的興致,之後再到水療坊一邊做FACIAL一邊小睡一會,然後再到翠華茶餐廳吃個TEA, 走走擦鞋街和時裝店,這樣又到了下班時候了。


假如你有花不完的錢的話,中環的確是個好地方,豐儉由人,應有盡有。世上有些地方即使有錢也未必有這樣多樣化的選擇。


回程嘛,竟然暈船!勁想吐!那一小時好像過了一天!


最好的教育

有好幾篇沒有談過我那另類的媽媽,書寫至此大概大家都認為我對媽媽不夠細微的照顧和安排有所怨言,事實上我不無怨言的--在我小時候,就經常因為自己的任何事都比不上表姐或善姨而自卑和妒忌,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不過,活了X十年的今天我對媽媽的拜服是五體投地的。


每次我讀到有關母親抱著孩子燒炭或跳樓、母親留下孩子在家中外出享樂,又或者母親成為病態賭徒/吸毒者的新聞時,我都會突然有種死過翻生的感覺--我絕對有條件成為任何一個故事的主人公。


我今天所得到的教育、事業、家庭以及各種愉快的經歷,都是來自媽媽的自強,我可以是一無所有的。我從來都無法想像,媽媽是怎樣能夠如此平靜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場風暴,在失意孤單時她是如何振作起來的。


我曾經埋怨媽媽的「FREE STYLE」,令我的成長不及人家的女孩那麼decent,但想真一點,要是媽媽是個執著、神經質、諸多要求的女人,我大概已經成為孤兒。就是她的另類、不拘小節,把本來可以很痛苦的生活,都變得輕鬆、自在。


所以,我在談過了像是不堪回首的童年教育之後,想帶出的重點是--我並非沒有受過最好的教育,而那最好的教育,是由媽媽以自己的人生作教材的。


每當我遇上不如意事,或感覺人生路難行時,只要想到媽媽,就覺得世界上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今天如何糟糕,明天都可以遇上好事,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這種自強自愛的心,比上任何的興趣班、入任何的名校都重要。


所以我非常贊成家教、身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那是關於一個孩子要怎樣去面對人生的。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好學校重要嗎?

有說,讀邊間學校有乜所謂,間間差唔多,我自己卻不是這樣想,不過我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讀名校或程度高的,而是一定要小心地為孩子挑選一間能對他成長有正面影響,切合其成長所需,配合其性格的學校。


六年,並不是短的日子,小一進學校時還可能流著鼻涕,小六畢業時已是一個「準大人」了,很多身體上、思想上和性格上的特質已經定型,要改變的話,要花很大的力量,所以不可以說這六年只是短暫的過度。


我覺得一間小學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一個正面人生觀的雛型,讓他們有信心、有勇氣、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有自尊自愛之心,以及對於世界存有一顆好奇之心。


具體來說,至少在學校裡不應存有強權的打壓、歧視、歪理,老師以理服人,而非以暴力或專制來唬嚇學生。


記得有一次班主任拿著我的書法功課來找我,瞪大雙眼說:「我知道你用科學毛筆寫書法!」我說沒有,我真的用毛筆來寫,她不信,說:「你唔駛呃我,我一睇就知你係用科學毛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如電視劇裡被大光燈射著雙眼的罪犯,連自己也有點懷疑自己。「你係用科學毛筆,不過如果你老實認左,我唔罰你!」結果我認了,但我真的沒有做過。


這次事件令我感受良多,當時的感覺是屈辱,今天回想,卻是一種嘆息,這何嘗不是一種校園暴力?這何嘗不是教導出軟弱、畏縮孩子的最佳方法?只要你肯服從,就有好日子過,真理,是不重要的。


還有一次,作為副班長的我派簿,有個同學刻意阻我去路,我不禁罵了他一句「唔好阻住晒啦」,老師只聽到我這話,就示意我過去,叫我除下班長章,返埋位,以後唔駛做。或者我當時真的很大聲很沒禮貌,但這就是解決方法?當時我真的很hurt,在全班同學的視線下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感覺非常的難堪。


每年學期末的頒獎禮,我都有份的,不過有一年我是哭著去領獎的,拍下的照片中,我是站在後排紅著眼拿獎狀的。那是因為在頒獎禮開始前,有個老師突然走來惡言相向:「你唔好咁得戚呀,你攞咁多獎狀,以為自己好叻牙?」


老實說,我真的亳無頭緒自己幹過甚麼事令她如此反感,我真的記得我當時只是在等拿獎,又或者,我樣子表現得很驕傲甚麼的,但你責備我之前,至少也該讓我知道我錯在哪兒,而且,也不是非得在我領獎之前去作這神聖的訓示吧。


有一次,有一位同學忘記老師的提示,當天穿著白布鞋回校參加比賽,老師叫另一個同學和她換鞋,那個同學不肯(那同學的阿媽出名惡,大概她也只是害怕回家給阿媽鬧),老師開口便罵:「呢個XXX真係最衰,自私自利。」


又有一次,老師又當眾責備一個屢次欠交功課的同學,興之所至,她說:「唉我都唔知有咩形容詞黎鬧你好,拿(指著全班)而家俾機會你地舉手鬧佢!」於是同學們都踴躍舉手,想出不同的詞語來罵那同學,不過孩子又怎會懂得甚麼惡毒的話,有人說他是「螞蟻」,老師回應道:「佢連螞蟻都不如,螞蟻好勤力。」有人話「豬」,老師回應「豬都有用過佢,豬肉可以食,佢D肉邊個食?」云云。


我明白,一個老師同時教育四十個學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強權」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去平定眼前的紛亂或是鎮壓不受控的滋事份子,有人會喜歡這種舊式學校的「紀律」,學生都很「乖」很聽話,可是如此的平靜並非沒有代價,而且可以是很長遠的,當孩子們接收的是扭曲的道理,老師們興之所至、不需負責的侮辱。


我在想,即使成年人都未必能有如此的EQ去承受公開的侮辱或隨意的謾罵,何解我們會認為,讓幼小的孩子去承受是很合理的事?當他們的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遭踐踏後,他們還有信心面對自己的將來,還曉得自愛自重嗎?


你們還記得幼稚園或初小時,大家都很喜歡舉手嗎?每逢老師問「邊個識答呀?」「邊個想試下呀?」,孩子們都火速把手舉得高高,屁股都離開了座椅;但長大了,我們都變得畏縮,奉行「少做少錯」的金規玉律,而這種普遍的「怕事」心態,會否部份來自我們自小藏在心裡面、對強權的恐懼和慣性的沈默。


一點回應

所以說不能把話一次過說清會好麻煩,現在大家都以為我在感懷身世,訴說自己童年運不佳,得不到良好教育的苦況,甚至在抹黑自己的母校......其實之前的幾篇文章都只是一個開始,不是結論。


正如我的欄目名「表妹談教育」,其實我想談的是教育,想得知甚麼才是好的教育。而由於我不是教育專家,我僅有的知識就只有自己的經驗,所以我不得不以此作為思考的起點,去猜想我所接受的那種教育方式,如何形式了今天的我和我的同學。


是的,我們都是如此長大的,現在我們都無穿無爛,但我想談的,是何謂良好的教育,若然不帶一點批判性,而以「有得返學已經好過無」、「anyway我今日都唔太差」為定論,那就沒有必要再談下去了,因為事實的確是,有得讀點都好過無得讀,就算是古代的「扑扑齋」都偶爾能教出有智慧的人。但如今我想談的,是何謂「最好的教育」。


最好,或許只存在夢想中,但要是自己都不知道甚麼是最好的,在人生的每個選擇關口,就只有擲亳子,又或者跟隨大多數人的決定。要是沒有了追求「最好」的心態,香港的教育就只會像現在一樣,由一群沒有教育理想的高官去搧出無定向風,讓家長和小孩做他們的實驗品。他們都不知道香港的教育制度應該怎樣發展,只知道不要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本地的學校去。


再者,最好的教育,並不是以某個人為前提,而是宏觀的。意思是,我們經過了不甚理想的小學教育後,結果都還有機會去飛去闖的機會,那是因為我們是當中的幸運兒,要知道在我們的後面,存在著更多更多連老師都懶得一看的、早已被遺棄了的所謂的「losers」。他們不被重視,儼如透明人,沒有人關顧他們的成長、感受,他們到後來能否成為一個自信、對人生充滿希望的人?當然還有可能,但那絕對不是我們那所小學的功勞。


最好的教育,是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空,而不是讓弱者成為強者的陪襯品,當我回顧小學時的所見所聞,總會為著某些活在暗角的同學而嘆息。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我的小學教育

面書讓我和一群小學同學久別重逢,每當談起往事大家都興奮莫名,無論喜的悲的,現在說起來都覺得有趣,他們老是說著,小學的時光真好,成長了的人都很苦。然而,為我來說,我雖然很樂於去回憶往事,但卻並不太想回到過去,我會掛念中學的歲月,但不會懷念那之前的六年。


如之前所說,我所讀的小學是瀕臨結束的,學生人數也許及不上別家學校的三分之一,小一至小四都只有一班,到五、六年級分了兩班,早早實現了教育界夢寐以求的「小班教學」。小規模辦學不是不好,實在我也受惠不淺,現在客觀分析,優劣參半。


好處:

1) 全日制:我是在升讀中學時才知道原來其他的小學都是半日制,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不適應,而由於學習時間比別人多了一倍,我相信在學術上我的水平還不差,中一時英文是全班第一的,那時候教的文法我在小學已全學會了。


2) 易考第一:全級僅四十來人,老實說真的很易考得好成績,而這個「第一」為我自卑的童年來說是一種平衡。


3) 無壓:如上,整體程度不高,很易達到老師要求,整個小學階段也沒有辛苦過。


4) 好校長:校長和學生十分close,周末會call班學生回來一起畫畫,又會帶我們去畫生、去買畫紙,高年班的同學曾到校長家作客,我病了校長會叫我入校長室的沙發睡覺。另外也有好老師自願為跟不上的學生補習。


5) 無階級之分:大家都來自屋村,大家都沒甚物質生活,沒有比較,人人平等。


壞處:


1) 死板教學:田鴨式教育,識就識,唔識就算。


2) 乏味:沒有課外活動,除了讀書以外真沒事好做,PE堂也只是在狹小幽暗的操場裡拋下豆袋,玩下呼拉圈;曾經有老師發起課外活動,竟是教女仔織頸巾,「課程」完結後我的那條還只織了一半。


3) 早熟:超齡學生很多,我的同學都高過老師,印象中他們都了無生氣,像個成年人被迫讀小學。同學中有無心向學的、粗暴難馴的,有四年級開始吸煙,有混入童黨的,有離家出走的,而我也曾目睹老師和學生(據聞他來自兒童院)之間粗野的爭執,學生爆粗,老師掌摑,矚目驚心。可以說同學都沒甚童真可言,反而升上中學後我才驚覺怎麼同齡的女孩都那麼幼稚,還在用HELLO KITTY筆盒。


我很珍視在這間屋村小學裡校長和某些老師對學生真誠的關心,而事實上它亦給我見識到社會的不同層面和家庭問題,我相信那在我心裡面種下了自愛的種子,終身受用。不過,讓還未懂得判斷善惡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是一種冒險,我在想,那一張張模糊的臉,每天受著老師的唾棄,跟著童黨們無聊度日,他們的將來是怎樣的呢?


當小學同學們在緬懷過去時,往往在我心裡浮起一個大大的問號,過去真的如此美好,還是只是大家太不想去面對現實的種種問題?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我所受的教育

相信絕大部份人的學術教育,都是由母親去主宰的,我更不可能不是。我的媽媽是怎樣的人呢?神經兮兮地日谷夜谷,對學校非常揀擇挑剔,緊張我的成績不許有一點差池,早早已為我計劃好未來的路怎麼走......以上種種皆是相反。我媽媽的STYLE,就是「隨意」。


我幼稚園高班才入學,之前一直都讀托兒所,媽媽說那是因為到我五歲時,幼稚園的學費比托兒所便宜,所以便轉,記得當時幼稚園的校長給我考「入學試」,叫我寫出26個英文字母,大小楷也可,結果我才寫得出幾個,若然換作現在,我大概已不能入讀主流學校了。


然後到找小學,媽找了間附近的小學給我,才讀了一兩個星期,由於我們舉家搬到公屋去,所以我便要轉校(其實也只要搬到同區罷了),以便上學更快更近。本來,公屋附近不到五分鐘路途便有一家小學,媽原本也打算讓我上那小學(那是基督教小學,我們是天主教的),某天我媽從別處回來,打算順路去報了,剛巧下起雨來,媽說那不要走那麼遠了,就這間吧!結果我因為當天下雨,便進了當時身處位置最近的一家小學,那是一家快要面臨結束的道教小學。


僥倖地我還能讀上六年,在我走了以後的第二年,它執笠了。


可以推想,其實我讀書多年,幾乎沒有受過一點點來自媽媽的壓力,她對我的成績從來都沒有要求,記得我一年級第一次拿著考第一的成績表給媽媽看,她爆笑說「咩話,你考第一?」其實我之後還考了六年全學期第一,不過她從來沒有給我買些小禮物甚麼的,有兩個「上學期」我跌落第二名,哭得死去活來,她叫我咪嘈住晒。


其實相比起我其他同學的媽媽,我媽媽的教育程度是不俗的,我有功課不明白甚麼的,她總能答得上(不過她自從小一以後就沒再幫我檢查功課,所以我經常都會欠交),這大概是我能夠比其他同學高分的原因。所以,我覺得我媽有的是另類的教育智慧。(之後再詳談)


雖然如此,當我還小的時候,我還是很希望媽媽能緊張我多一點。


現在的社會,讓孩子「乜都學」是父母基本會做的事,至少也學一樣學器,要懂游泳,要學好英文和普通話等,有人會覺得這樣的風氣很壞,小孩子會很累,密密麻麻的時間表,為的也只是一張張有助入學的證書。


每當有人問我:「你會唔會咁對你D仔女?」時,我便會說「都會o架!」但我心中想的,並非證書資格甚麼的,我衷心的覺得,有媽媽為自己安排各種學習活動,是多麼的幸福。同時亦不明白,這樣「正」的東西,怎麼現在都給弄成是各種突出自己的「手段」?


記得小時候也參加過繪畫班,不過學完十堂便沒有了,其他的時間都只有在家中自己畫畫畫;在人人都已經懂得游泳時,也因學校派了單張去學了一個暑假,我僅有的爛泳術都是從那兒學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是我要求下去學的,除了兒童道理班(那是我從來都不享受的)。


那個時間,和我最close的除了同學以外便是表姐,她過著的閒暇時間和我截然不同,自小便學鋼琴和芭蕾舞,每逢暑期又上很多興趣班,其實,我真的好妒忌!


雖然,表姐憶及童年時學鋼琴是痛苦的回憶,但其實我多麼希望回到家中能聽到媽媽的督促:「喂,你好練琴啦!」芭蕾舞,是每個女孩的夢想,我總是看到表姐和善姨家中放滿了穿著粉紅色紗裙擺甫士的樣子,又曾被邀去看她們畢業和表演,每次我都好想自己是當中的一份子,在台上翩翩起舞。我曾經拉媽媽去看青年會的芭蕾舞班海報,可媽一看到「要自備芭蕾舞鞋」這一句便說還是不要學了......


或許是我自己童年時有點抑鬱,所以若果可以的話,我都希望儘量滿足孩子上興趣班的願望。


(就此停住,其實,我都未講到重點,我的重點並非埋怨阿媽唔俾我學野,注意)


表妹談教育-序

今早乘地鐵其間,忽然想到了不如在「表姐妹日記」開個「表妹談教育」新欄目,那以後大家要SKIP這類悶蛋文章便比較得心應手。


以上是虛偽的開場白。


至於這欄目的內容,大概會圍繞我自己對教育方法和香港教育制度的種種事情,不過要注意的事,我只是「談」,全沒根據可言,是純吹水的,實在我只想有個平台給自己紀錄一下對「教育」的種種思考,而這些思考是無時無刻在改變的,因為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很堅定的見解和立場。我希望最後我能找到自己的立場,不用在這時代洪流中成為隨風擺柳。


在地鐵裡我已想到了首先要談的我的童年教育,FEATURING表姐、善姨和馬浚等人。


然後,我會寫「更重要的教育」。


不過,我現在只有約三十分鐘,恐怕寫不完,放完瑞午假回來,應該失晒憶,慘!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暑假活動

暑假即將來臨了,為了避免中中在家做電視迷,早在上個月已為他開始安排了暑假活動,政府的暑期班只抽中了一項,福利處的抽中三項,每項每星期只上一小時,流流長的日子也總是要安排多一點,好讓他渡過一個充實的暑假!現時大致的安排如下:


科學方面有:


幼兒科學實驗室


幼兒全方位腦筋鍛鍊


以上兩項都是福利處抽中籤的,自己都覺得幾有趣,希望他也喜歡!


數學方面有:


指心算班


公文式 


首項是福利處抽籤的,公文式一直都有上,現在加數 (+3)很熟悉了!


藝術方面有:


拼貼創意藝術 :政府辦的暑假活動,大概是因為用英語教學所以未致於太熱門,不然連這個都應該沒位了!


鋼琴/小提琴 :要經考試先知入唔入這間音樂學院,我以前學生時期的兩位音樂老師都在裡面任教,口碑不錯,就在入學試中看看老師認為中中有否天份吧!


運動方面有:


當然繼續一直學緊的網球和溜冰


少林功夫: 由嵩山少林寺武僧任教,志在增強體魄,且有一套功夫衫著,中中聽到都話想學!


游泳:希望8月可以學識,在異國的棕櫚樹影下暢泳一番!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直資之謎

最近小一派位又放榜,又觸動到我某條神經線,係咁上網睇選小學的事情,又捉住男婉和他一起幻想點填張form。或曰,其實你駛乜咁早諗,反正你又不知惡女資質如何,又不知到時的派位制度,又不知到時甚麼學校還是官/津校......唔,其實,係因為我本身「揀學校」呢件事本身都幾有趣。


當我把小一派位的機制告知男婉時,他激動得像「萬子」,幾怕佢嘈醒睡著了的惡女。他說:「有冇搞錯,有乜理由係咁計分法......(下刪無數激動表情)」因為選校的「甲部」,係分高者得,適齡學童10分、宗教5分、首名子女5分、父母為舊生10分......);到「乙部」,就是按你所住的地區進行大抽獎,只要你的隨機編號高,選的學校又有位,便有得入,男婉聽罷又變了「萬子」,謂此機制實在求其得過份。


好不容易讓他冷靜下來,我們才開始討論自己對學校的選擇偏好,例如喜歡齋校vs男女校、近vs遠、歷史悠久vs新校、學費貴vs學費平vs免費、一條龍vs非一條龍、有宗教背景vs冇......經過一輪激辯(又搞到一點幾),我們大致上都有了共識。


其實我想談的,不是我本人想為惡女揀哪間學校(惡女連幼兒園都未返,現在談小學人家該以為我瘋了),而是,究竟我們的教育制度怎麼了?注意,我並沒有批判的意味,我是很想知道究竟一個好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呢?


就我本人而言,最困擾的問題是,怎樣香港明明有免費教育,但現在大家都要交學費讀書?原因不外乎政府推出的「直資計劃」,不少名校都紛紛轉為直資,既可脫離政府的干預,自己挑選學生,收學費,又有接受政府的資助。或曰,你只要不選這些學校便可以繼續享用免費教育了,但問題是,當直資學校可以逐個逐個地嚴選學生,而津校則要透過抽獎去接收不同的學生,結果將會是,直資的學生質素會不斷攀升,而津校則要同時教育不同程度的學生,吃力不討好,亦同時要迎合政府朝令夕改的教育取向。


我不敢預言直資和官津校之間的程度將會兩極化,但很容易想像到,後者的經營是如何的困難,前景如何的撲朔迷離。這樣的比較之下,似乎直資學校略勝一籌。但這樣的想法令我很不安,那豈不是,要付得起錢把孩子送入收費學校,才能享受較好的學習環境?


像現在,窮人似乎已沒可能讀得起像DGS、DBS、SPCC等優秀的名校,可回顧我們以前的年代,只要成績好就有機會讀,哪管你是千金小姐還是窮人的孩子。看過很多名人的故事,都是由窮小子考進名校見到不一樣的世界,自己奮力去追最後得以改變命運。如今,窮小子都沒法考進這些名校了。


可能你會說,不入DGS、DBS、SPCC也可以成才,況且你有錢也未必有這樣的資質去讀,是是是,但我所說的「選擇」的問題,繳不起學費的,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因為自己銀根短缺而影響孩子的就學選擇,為父母來說,多少有點心酸。


談起直資,當老牌名校都紛紛投其懷抱之時,我又對某些本來就有條件去挑選學生的學校,卻本著「有教無類」精神堅持不轉、繼續接收不同階層、程度學生的學校深感佩服,像瑪利諾、聖瑪利、喇沙,是絕對有條件去攀升為真正的「貴族」學校,但它們選擇了難走的路,可以預見它們的公試成績因此而下滑也不足為奇。(不過,我和男婉都認為,它們轉直資與否,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於是我問自己,一間學校除了它的「程度」外,它的辦學團體是否有「行善」的心,是否也不無重要?需知道那些老牌的教會學校,創校之時很多都本著有教無類、普及教育的本意,怎麼大家現在都搞精英化、社會分化,大家都向錢看了?這些是神的旨意嗎?


不過,同時間其實我也明白私立/直資本來的理念,是給予家長更多的選擇,只要肯付錢,就可以讓孩子去接受不一樣的教育,就像讀國際學校或出國留學,也從來只是經濟有能力的家庭才可負擔。


再者,看看私立/直資的名單,也不盡然是傳統名校,更多是新校,我在幻想,若然當中包括一些有獨特教育取向的學校(如「音小」,是著重音樂教育的學校),為一向了無生趣的教育制度加添色彩也不壞,要是有這樣的直資學校,可針對患有不同學習障礙或資優生而施教,又或是較著重美術、體育、戲劇的教育,讓香港將來有多二化的人才,也很不錯吧!


當然事實是否如此,我還需要進一步的考究。不過到底直資教育是讓有錢的家庭擁有更多的選擇,還是扼殺了其他家庭的選擇權,這個問題相信有很大的思考空間,不知大家怎樣想呢?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寶貝的下場

兩年多前搬進這間新屋,任何東西都是光鮮簇新的,還記得第一次發現牆壁油漆剝落了一小片,幾鬼心痛。如今,兩碼子的事了,房子像是經過戰火洗禮一樣,任何東西都以十倍速度折舊,摧花者為誰?不用說,就是一年半前入主敝舍的惡女。


家有惡女,真係唔洗旨意有任何decent的事發生,只要給她看得上眼的東西都不會有好下場,加上她有一合拍夥伴「我阿媽」,儘管我把東西收得多好,她兩婆孫都有本事搜出來摧殘一番,自小經大量「收埋野」訓練的我都投晒降。


看,床頭的那個新cd機,我估三個月內會壞,皆因惡女喜歡懶醒自己換碟聽歌,此姝一手將CD從盒子裡監生扯出,一野PAT入唱盤內,「拍」一聲閂埋蓋,按「PLAY」,有如用微波爐叮飯.......然後,可以想像,唱盤開始旋轉著根本沒有套好的CD,CD在裡面一邊跳呀跳,一邊發出刺耳的「geet、geet」聲,我趕緊檢查一下,那是我珍藏多年的兒歌CD,佢死得好慘。


其實經惡女(加我媽)摧毀的CD,還有一隻我珍藏了十年的聖誕歌CD,而最近的代表作,就是把男婉新買給我的「長腿叔叔」DVD玩到花晒,一度播唔到,真係心如刀割呀!幸而我現在已經練得阿Q精神,自我安慰:算啦算啦,呢D野,身外物o者下,本來無一物丫嘛係咪先係咪先。


話說回來,雖則我滿腹抱怨,但見惡女如此迷戀我的珍藏,同我咁夾,我又豈有拒絕之理?她現在仍然每天chur住隻「長腿叔叔」叫「di」,有次我媽的best friend「夏萍」來訪,惡女還和她排排坐,邊看邊用BB話「教」夏萍如何賞析此劇。


又,由於我的兒歌CD附有一本歌書,我拿著唱歌給她聽,很快地此書又成了她的心頭好,老是瘋狂地翻著要我唱,還沒唱上兩句她又翻去另一頁要我唱,如是者我好像食了帶的唱機,每晚唱到癲左,聲都爛埋;而那本書,已經開始甩骨。


今早六時多,我仍在和睡魔糾纏之時惡女突然醒來,完全無睡意,又拿著歌書砍我的臉,嚷著要我唱。我當然不依,要睡覺,惡女又發惡,但沒多久她靜了下來,我瞇著一線眼偷看她,只見她在痴痴地翻著那歌書,沒多久又呼喊一下,似乎十分期待有人唱給她聽,後來她又回來睡著了,但歌書仍在頭顱附近,那一刻,真覺得她又可愛又可憐。


小孩子真是小孩子,我們大人要怎樣才開懷地笑呢?簽了單大生意、中了橫財、考試摘A?小孩子嘛,就只期待著大人花點時間唱唱歌、陪她玩波波,有時候只要我按她要求坐在她身邊,她就立刻咧嘴而笑,就這麼簡單。


有時被她點到陀陀擰少不免覺得有點煩,但當想到她終有一天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她心裡只有自己的朋友或情人,我做很多很多的事也不能取悅她,也無力為她分憂減壓,沒法子令她快樂起來......如今如此微不足道的「付出」,何必要吝嗇?


摧殘了的CD、DVD、書本雖然已不復當天的優雅,它既滿佈著惡女的指模、口水漬、指甲刮痕......也同時裝載了她幼年的美好回憶、快樂時光,總好過把它們當寶貝般供奉於無人之境吧。


寶貝們,你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惡女新招

踏入一歲半,惡女愈來愈古惑:


昨晚去吃意粉,每當待應姐姐放下一碟食物時,惡女就會兩眼放光,好誇張地發出「嘩」一聲。其實她每逢看見很上去很正的食物都會「嘩」一聲,逗得煮食者很高興。


還未埋單時,惡女忽然對著鄰桌的男人高聲說:「拜拜!」那男人立時受寵若驚,和同桌的老婆和女兒說:「佢無端端同我講拜拜喎,淨係同我講咋喎,又唔同你地講喎!」其實惡女一向對男人沒甚好感,不知她緣何突然親切起來,或者只是因為那人貌似女人,呵呵!


不知為何惡女每當睡醒都要哭上好一會,要人去抱她氹她才收聲。昨天我試著不理她,要她自己下床出來,她抗議大喊了好一會,終於投降自己出來,但之後卻一直要我抱,勁纏身,猜想她是「唔忿氣」被冷待,罰我抱番佢夠本補數!


男婉在我威逼下買了「長腿叔叔」DVD給我作母親節禮物,於是我又重看第N+1次,今次還感染了惡女(其實只給她看過幾集),老是叫著「di」(Judy)要看,她對我的認同實在感人,不過如今我已經看畢所有集數,她還嚷著要看,一回家就「di」,還興奮地把玩我心愛的DVD,本人真的後悔莫及了。


自從買了一台迷你CD機放在睡房裡,惡女又多一瓣野忙,老是翻出我的兒歌CD來聽,她能夠認得出某幾隻歌,不過只為了聽當中某些詞語,當聽完CD1第一首歌的「媽媽」兩個字後,便嚷著要換碟,聽CD2的第一首歌「抱抱」,當聽到「抱抱」兩個字後,又要聽CD3的那個故事,但只為聽「老奶奶」三個字。如是者,我估部機好快壞。


講起「老奶奶」,最近發現惡女開始喜歡讀故事書。事緣我趁書局減價買了套幼兒故事書,當中有一個叫「拔蘿蔔」的故事我現在已經講了第100次,講到我喉嚨痛。
小朋友果然是很喜歡重覆聽同一個故事的,每次都覺得好新鮮,她每次都把故事書翻開第一頁,然後硬塞給我講,只要我開始講第N次「從前有個老爺爺同老奶奶」,她就會滿足地笑,好像期待一些事情發生的樣子,而且她總是樂此不疲地重覆某一些「發現」,例如指著乳牛大叫「奶奶」;看到整個蘿蔔拔了出來後,又要作狀吃一口。
後來才發現原來「拔蘿蔔」是托爾斯泰的名作,其實「故事」在我們眼中真的很無聊,只是講一個老爺爺種了一個大蘿蔔,拔不出叫老奶奶幫手,再拔不出又叫乳牛幫手,如是者不斷叫人幫手......但這樣的「重演」小孩子卻非常喜歡!
除了「拔蘿蔔」,惡女也喜歡一個叫「駱駝和小羊」的,不過由於那個故事較似故事,還不及「拔蘿蔔」般受寵。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惡女的學習閣

其實我一直都好想像其他媽媽那樣,仔細地紀錄惡女在家中的學習細節,不過由於一直時間有限,過去了又懶得補回,故惡女給大家的形象就只有「惡」,趁現在趕稿的日子暫過,可以開始會多寫一點惡女。


雖然我們的家實在不大,但自從惡女開始對「吃」、「拉」和「睡」以外的事情有點興趣後,我就很希望給她一個私人的「學習閣」,把她愛玩的或適合她去探索的東西都整齊放在這裡,所有東西都垂手可得,像蒙特梭利的「兒童之家」,不過在空間和資源不多的環境下,談何容易?


在惡女開始由爬行人進化成站立人其間,忽發奇想把一直「放之阻定,棄之可惜」的吸塵機膠箱從書房裡搬出客廳,佈置了這樣的一個工作台,以吸引她站起身子來玩。工作台上面放在惡女最常玩的玩具、常看的書本,由於表面空間不多,剩餘的玩具就放在附近的揚聲器上面,大件的則放在地上。


我的宗旨是,這個學習閣的一切都要「精簡」,惡女玩厭了的東西、不適合她的東西、沒意思的東西、不屬於她的東西,我都會盡快把它們移除。因為只有在整齊的環境裡,孩子才能學會秩序,喜愛秩序。



惡女也挺喜歡這兒,忽爾在上面畫畫畫,忽爾入錢錢,忽爾看書書......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都很滿意自己的構思。不過,漸漸地,惡女的玩意愈來愈多、愈來愈大,這小小的平台已經出現物滿之患,看上去怎樣都感覺凌亂,是時候,為惡女物色一個真正的玩具櫃。


我們找了好久都找不到心水的,因為我的要求也挺多:原木色的、矮的(每件東西都要垂手可得)、安全的、開放式的......最後,由於不想一拖再拖,就在宜家買了一個有70%符合我要求的木櫃:



然後,惡女的學習閣一下子擴張了,訪客看了無不「嘩」一聲,原因並非這玩具櫃有多震撼,而是:怎麼這本來已小的客廳放咁大個櫃?要是以前,我一定不會讓這些不搭調的傢伙出現家中,但......有了惡女,甚麼身段都要放下啦!


介紹一下吧,左邊的是人稱「惡女細佬」的bu-be,以及他的bb床和bb車,櫃入面放的是惡女的畫板、拖土車、書本、圖案板等,抽屜裡的是各款波波(惡女至愛)和「半退休」狀態的玩具。



台面有:穿珠珠遊戲、bu-be的食具、繞珠珠、兜兜(最襟玩的玩具)、畫筆、入形狀、套圈圈、蒙特梭利圓柱體練習、認圖板。


惡女不同時期對不同的玩具敏感,當中固然有些是從來也不甚敏感的,也有一些總佔著一個席位。早陣子,她就突然對bu-be很是關照:


 總是這樣抱著他。


又給他餵奶奶


也有一陣子常常穿珠珠,可現在已穿厭了。


有一陣子,愛玩準備拿去回收的膠樽,這陣式是她自己排出來的,並沾沾自喜。


這陣子,她愛玩這個字母嵌板,不過未識讀已經唔見左個「v」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