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直資,可以這樣嗎?

直資呀真是一個很深奧的課題!近日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董會擬轉直資,又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首先要說的是經過此事後,我對這學校的學生是看高了一線,你看過去男女拔、協恩、聖保羅男女等轉直資,有沒有這樣激烈反抗的學生?特別是畢業生,轉直資對她們基本上沒有影響,學費多少跟她們無關,而且,轉了直資學校很有可能化身成「貴族名校」,不論名氣或是成績,都有望更上一層樓,她們拿著該校的畢業證書可說是無往不利。然而,在舊生眼中,學校的「核心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凌駕於其他所謂的「好處」。

很欣賞這樣的學生,新聞中也看到現就讀該校的女孩子冒著風雨在校門外抗議,這麼十來歲的女孩子有這樣的風骨,實是很難得很難得,這樣的女孩子,將來不用擔心她們變港女!

的確,名校轉直資其實是帶點不道德的,尤其是教會學校,它們創校的目的是為著傳教與行善,很多一開始是收孤兒、窮家子弟,如今在社會上有了地位,就忘了本,要收取學費,要揀好學生來教。教育,究竟是「揀好學生來教」,還是「教好每個學生」?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要學校掩埋眼來收學生,然後把資質、背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全都教得好,是很為難的,甚至可以說是沒可能,不過,就是有學校在幹著這麼「沒可能」的事。像聖瑪利,它們小一收回來的正是「瞎著眼」來收的女孩,而它們更加入了「一條龍」辦學模式,小學畢業生全數直升中學。那可是拿中學的Banding來「較飛」的危險動作!出名的直屬學校,無一趁這個基本趕走了成績不好、資質平庸、無助彰顯校譽的Band 3學生,而作為Band 1A級的聖瑪利書院竟然不以為然,而且,它們不僅全收自己小學的學生,連另一間姊妹津校天神嘉諾撒小學的女生也全收,那學校的學生同樣是由政府派入的。

為甚麼有些學校可以承擔起如此沉重、風險極高的包袱,願意把每個踏足校園的小女孩照顧到她們長大成人,而完全不去看她的資質以及她的家底?

另一邊廂,有些學校看見收生水平下降,就高呼救命,說學校快要降格為中文中學云云?忘記了自己數年前才鐵面無私地說學校要為大眾服務,不會轉直資。就這麼幾年,信心已經動搖了,實是可悲。

我不懂得教育,實在不知道轉直資乃是名校之福,還是其恥。其實,我也並不是否定直資學校的。

我覺得在一些情況下,教會學校轉直資是必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教育局頒布了的「校本條例」,那是潛伏著的洪水猛獸,有意分散教會對教會學校的決策權,當這猛獸某天正式出動去掣肘宗教活動,或是強硬引入可怕的元素像洗腦教育,那時候,如果直資是唯一方法可讓教會學校免於淪落為扯線公仔,那麼,轉直資是必須的!因為教會學校若不能傳教的話,就等於廚師在廚房裡不做菜,而是做著洗碗呀倒垃圾這些事情,那在外面等著吃飯的人便要餓死。

的確,名校轉直資最鏗鏘的理由就是說,學校在教育局的監督下失去了自主性,很多對學生很好的事也做不到。它們總是強調,轉直資不是為了成為「貴族名校」,像聖保羅男女當初轉直資時,其校監高聲疾呼:「如果這間學校有五成學生,受惠於學費減免計劃,那麼無論你怎批評,也不絕不可以說,聖保羅男女中學是貴族學校!」(http://www.youtube.com/watch?v=87NhTM38ZSc,第11分鐘)時至今日,聖保羅是直資學校中收費最兇悍的一間,小學的學費為每年港幣$60,000,中學的學費為每年港幣$52,000,國際文憑課程學費為每年港幣$78,000,即讀畢中小學至少要付67萬港幣--假設它不會加價的話。

老實說,我們不是赤貧家庭,但看到這樣的學費,先不要想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進此校的能力,也不會考慮去讀。這些名校老是強調助學金很易申請,不需要很窮,那麼問題就是,你為甚麼要收取其他學生60,000的學費,來資助一些其實不太窮的學生?劫富濟貧?這方式很奇怪哩......君不見所謂的助學金到底幫了多少貧苦家庭,女拔就是因為積存了太多用不著的助學金,但凡入讀大學者可獲4.2萬元獎學金,單是2012年畢業生已花去865萬元,如此又回到最根本的問題,為何要把學費門檻定得那麼高,然後把盈餘胡亂的分了出去?

名校轉直資等於貴族化,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分別只在於貴族化的「程度」而已。

我在想,假如一間名校轉直資,真的只為了不受政府掣肘其教學方式這單一原因,其實除了「聲稱」有助學金外,還可否多走幾步去讓校友安心?例如:

1) 保證學費低於每年10,000港幣,甚至只收1元港幣;
2) 以抽籤方式而非面試取錄學生,不挑學生,確保學校依然像津校一樣「有教無類」;

其實校友擔心的是學校只收富家子弟,如果學校轉直資不是為了吸錢,依然有教無類,而只象徵式收取學費,那麼便不存在「名校貴族化」的問題了,是嗎?他日教會學校因「校本條例」而必須轉直資,而又想繼續為普羅大眾服務的話,這是否一個方法?希望各位教育界朋友能指教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