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課後感

第六個課程已經修讀完畢,一直想寫的課後感,到現在才的起心肝去完成。


這一科學的是「語音和文字」,可說是我唸得最苦的一科,尤其是「語音」部份,最困難是要透過「粵語拼音」去理解這個語音系統的結構和演變的趨勢。要知道我連「粵語拼音」也不懂,更遑論深入的探討。初期,真的度秒如年,上堂盼落堂,愈讀愈沒信心。


然而,到了中後期,卻開始發掘到當中的趣味。例如,當講及「懶音」等現象時,我預計老師應該會作出批評,諸如一般「學者」在不同媒介教「正音」的樣子,但奇怪的是,他對於這班「學者」竟抱著輕蔑的態度,他說,語音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系統,正如同一個字,古音與現代音已經不同,只要是大趨勢就應跟隨,以「個人」的力量去「糾正」,只會阻延語音的統一性。在他來說,「統一」比「正統」重要,他說。


以前,我也會輕蔑讀懶音的人,並以「正音」自居,不過聽過老師的話,卻令我看到了語音的另一層面。


所謂的語音是甚麼呢?是用以恭奉還是用以使用的呢?既然它們都是為了「溝通」,那有著統一的準則的確是最重要的,要是我用「中古音」去說話,誰會聽得懂,聽不懂的話,我所說的都是廢話。


以下是老師的一個小測試,大家試玩一下,看看在你心目中,甚麼是「可接受」的演變,甚麼是不可接受的:


1) 零聲母唸作「ŋ」聲母
例如「安、歐、嘔、亞」等字,本來是沒有鼻音的,但現在普遍都換作鼻音聲母。


2) kw(h)聲母唸作k(h)聲母
例如「過」變成「個」;「廣」變作「講」;「國」變成「角」;「光」變成「肛」


3) ŋ̩聲母唸作m̩聲母
例如「吳」變成「唔」;「五」變成「m5」(即去除鼻音,變合口)


4) 韻尾ŋ/k唸作n/t
例如「曾」變成「真」;「燈」變成「done」


5) 聲母n變聲母l
例如「你」變成「里」;「女」變成「旅」;「男」變成「藍」


以我來說,(2)和(4)都是接受不到的,(3)和(5)則是可以接受,因為要刻意去讀這個正音,反而很不自然;至於(1),其實我一向以以錯為對,現在才知。


那麼老師的看法又是怎樣?課堂上當我們投過了票後,老師竟說:「這些所有我都可以接受!」同學都不禁議論紛紛,有當教師的同學說,是學校的指引要他們讀「正音」的,他們都不得不這樣教學生,例如「吳」,有同學就說不能接受學生讀「唔」,老師竟簡約地回應一句:「乜你咁老套!」


實是有趣,不是嗎?


當莘莘學子都在努力練「正音」,以求考公開口試時不用給扣「懶音」分,大學的教授卻說你堅持這些「正音」都真係老套,甚至覺得你阻礙了語音的正常變異過程。當然,更慘的是中小學老師們,左右做人難。


有關「語音與文字」還有很多有趣的啟發,有機會再分享。


3 則留言:

  1. 我覺得 (4)不能接受,其他的有時有意無意都會講佐出黎...
    扁姐
    [版主回覆05/31/2010 14:49:00]我自己都覺得(4)好「UN」耳,不過隨著男婉不斷咁話自己姓「珍」,我都漸漸習慣了......

    回覆刪除
  2. 我讀書既年代,無教中文既聲母韻母,所以到而家都唔識。
    [版主回覆05/31/2010 14:51:00]香港人唔學拼音的嘛,所以唔識係唔出奇嫁,不過對其他地區的人來說,學語文先學拼音係好自然的事。

    回覆刪除
  3. 我最鐘意鏟走d騎呢留言,btw我不嬲都以為男婉姓珍架喎..
    扁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