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一整年沒有進戲院,《KJ》卻成功令我重新拾回「非看不可」的衝動,雖然上映的戲院和場數少得可憐,而且只剩首一二行的籮底票,但卻無減那股勁兒。結果,如願以償了!
由於我在看戲之前已深被打動,看了太多的影評或相關資料,相比起純如白紙的男婉,他似乎看得比我更激動,是故他常主張看戲前要儘量保持自己無知的狀態。
《KJ》的確好看,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講述一個港產鋼琴天才由十一歲至十七歲之間的轉變。
我一向很喜歡讀這些不一樣的童年故事,而巧合的是當中很多都是所謂的音樂神童,以前和男婉看過一集《童話童真》,是關於兩個熱愛音樂的小兄弟,看後我們二人皆不寒而慄,因為那小孩真有點像痴了線,竟說要殺死不愛Music的人!
然後又有一個張姓的港產音樂天才,在讀小學時已得了大賽的第一名。記得讀過幾篇關於她的訪問,留下的印象就是她很累,累得在任何地方也可以睡著,而由於她的身材又份外矮小,感覺很可憐。
再讀關於她的一家,原來他們本來是很富有的,小女孩生日會會請來小丑助興那種,但一場金融風暴令他們要賣樓抵債,生活回歸平凡,甚至連學琴的錢也好像沒有,當家中的三角琴被運走變賣時,母親摟著女兒一起哭。張小女孩在經歷這個家庭巨變後,性格也變得比同齡的成熟,為了延續發展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份,一家人長期作戰,好像已沒有了任何繽紛的生活,連小女兒要看劇集也不行,因為會騷擾正在練琴的家姐......
KJ和以上這些典型港產音樂天才亦有相似的背景,來自中產家庭,讀名校,有父母仆心仆命,有相對平庸的兄弟姐妹......但他的故事卻有點不同,不同在,他的思考並不局限於音樂,早在十一歲鋒芒畢露時,他已開始反思著,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人生是為了甚麼?音樂的最終目的是甚麼?片中不斷出現一句說話:我要做一個Human Being,而這主題正好貫穿了整部電影。
Human Being,正是很多人在追趕成就的同時,所忘記了的本源。
KJ的父親絕對是要兒子揚名立萬的那種,悉心的栽培,對比賽獎項的著緊,然而,他偏偏有一個不受控的兒子,他堅決要停止比賽,走去學小提琴,然後在很多同齡的「天才」包括上文提到的張姓女孩已經「上岸」之時,他才回到鋼琴前面。
就是這種不停反思著人生的態度,令KJ變得很不一樣。
他的確是早慧,甚至是恃才狂放,但有趣在,你又會在他身上找到一份很Raw、很真的感覺。世上的天才不計其數,但他們很多都懂得包裝自己,KJ卻相對簡單的,他頗容易顯露自己「軟弱」或不怎好看的一面。
他對著鏡頭可以亳不面紅地說:「我當然是個Charming Leader!Of coz!」那種眼神同時在問:「怎會不是?我也想知一個原因。」對獎項、家人、朋友都不以為然,對父親甚至是「不屑」,可這似乎目中無人、連比賽規則都可以刻意漠視的小子,面對著恩師Miss Lo,像突然可以變得很卑微。
很奇怪地,他非常渴求恩師對他的關顧。當朋友直說恩師不怎喜歡KJ時,KJ卻沒有啟動一般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表示自己「不希罕」云云,倒仍一臉陶醉地說恩師對自己有很重要,又會厚著臉皮去打電話請她來看自己的綵排。當恩師真的來時,他又份外的緊張,還有點失措無助地說:「我學了十二年音樂,你們(指他的團員)卻要在Miss Lo面對丟我的臉。」
他認為自己比好友優越,明言「他有點妒忌我」,又會當眾指責他拉琴不好,表面上自戀得過火,但又會突然在鏡頭前激動地說,「我知你心裡面一定罵我是XX(粗口)。」然後,片末當談到自己父親時,他亦可完全不介意家庭的糗事曝光,為自己的成功蒙上陰影。
這個世界,「音樂神童」多不勝數,KJ一定不是最頂尖的那個,他的特別只是因為他竟是生於香港--這片Result-oriented、只講求公式化的「成功」的地方,所以他和身邊的人和事可以有如此大的矛盾,擦出如此的火花。
KJ是一個天才嗎?我此刻覺得不是,他只是有著我們很多時已經遺忘了的「人性」罷了,只要你敢於拋開一切枷鎖去演繹自己的人生時,你就會走上了KJ之路。
表妹, 經你的推介, 我已經訂o左飛, 星期日到香港睇!!
回覆刪除熱切期待 ^^
表姐老同學,識貨呀!睇完記得講下你的感受啊!
回覆刪除扁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