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我只進過兩次戲院,其中一次就是看《KJ音樂人生》,那是套教我念念不忘的影片,一直期待看第二次,如今終於等到出碟。昨晚又看了一遍。
事隔一年有多,如今從互聯網上更易找到KJ的去向,原來他到美國讀了一年音樂後,又決定停學一年,好好尋找自己的路向。他就是這種不會跟從遊戲規則的人。回來了後,他參與過一些演出、座談會,為的不是show off,卻是希望藉此鼓勵年青人去追尋自己的人生。這個被認為是目空一切的「神童」,似乎已開始脫離了他的迷惑期,他似乎很清楚自己現階段要做些甚麼。
其實第一次看《KJ》時,我已經不覺得他是恃才傲物的人,他只是忠於自己,如今我有一層更深的體會,他不單是一個不驕傲的人,我甚至感受到他的謙虛。他曾在訪問中指,有人看過《KJ》後當面給他送上一本上,書名是《謙卑》,當時他拒收下。我在想,這位送書的人,是否覺得自己如此宣揚謙卑,就是謙卑的表現呢?
要說KJ是謙卑,似乎很牽強吧,從他在電影中說話的語氣、眉宇間的自信,怎也聯想不到謙卑兩個字,但當我們用心一點地、嘗試站在他的位置去看世界時,其實可以感受到,他的每句說話都彷彿是來自自然的聲音,未經矯飾、未經過濾的赤誠的思考。
如果他是個真正驕傲且自戀的人,或者他倒會因為要塑造一個「才華橫溢但不以為然」的清高面孔,而把很多想說的話收藏,從此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謙卑的天才」。
怎麼說呢?先說一個題外的故事。
昨天我帶惡女到遊樂場去玩,惡女看見人家在吹泡泡,便忘我地和其他孩子一起追泡泡,這時一個身型比她細小一倍、似乎才剛學會走路的女孩加入其中,不到十秒她們便撞在一起,小女孩跌到地上。我趕忙去扶起小女孩,看看她有沒有事,這時女孩的母親也出現了,她以英語問女孩「xxx,are you okay?」然後又用廣東話和我說:「唔好意思。」我呼了一口氣,至少她不是那些過度緊張的港式父母。本來事情已經結束,然而那母親卻不忘硬生生地加一句:「其實我地平時都唔會扶起佢。」
這句說話,倒觸動了我的神經線,老實說我對於那些儘管是萍水相逢亦要爭取機會展示自己教仔/女有方的父母,真的頗感冒,即使只是一句說話。
應該說,我對於那些說話永遠有著另一個Agenda的人,很是感冒。而我們身邊,不就永遠都有這種人嗎?老實說,我自己都是這種人。我有時要刻意要抑壓自己的表演自己或逞強的意慾。
而KJ呢,正是這種人的相反。
當人家是為了得獎或表演自己而站在舞台時,他卻認為演奏是為了自己,「當這是你人生之中的最後一次演奏時,你不會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如果他是一個要威的人,他會去考各樣的試,參加各樣的比賽,他會為著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可是,事實是他得到的獎項愈多,他愈覺得這些不是甚麼,他曾說「那面錦旗我拿回去用來擦屁股罷了。」在別人眼中,那是囂張,因為他們都覺得家中掛著的錦旗愈多,愈「代表一些東西」。但在他眼中,的確,這些都不過是一塊塊的布,因為他的確不需要以這塊布去肯定自己,這塊布亦不能助他去解答自己對人生的疑問。
觀乎我們自己,很多時不就是為著「一塊布」、「一個章」而活著嗎?這塊布,於你而然,可能是公司加給你的「職位」,可能是朋友對你的comment,可能是社會對你所作「貢獻」的表揚,可能是你死後的墓誌銘......每個人都為著一些目的而活,可是這些「目的」,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嗎?
KJ對身邊的人和事表示的不屑,是因為他追求的本來就和同齡的人不同,當人家只為著獎項而努力時,他為的是明瞭人生,他迫切地要知道到底人活著為了甚麼,世界怎麼有著各種的不完美。
很多人看了他十一歲時的「自殺」言論會覺得很驚訝,一個孩子忍受不了世界的不完美,就說不如大家快點死,在成年人眼中這小孩不是太絕望就是太邪惡。但如今重看,我所看到的卻是這孩子心裡的善良。
網上轉載著一封由KJ寫給觀眾的信,其中一段寫到(我找不到它原載的地方):
I was confused into tear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because of that in that interview in Czech 8 years ago . I remember right before I went to Czech I saw a bunch of people chasing after a thief on the street in mongkok. The poor thief was half naked, skinny like me (oh well), climbing up one of the oldest buildings trying to escape from justice perhaps because he stole 30 bucks for food. I was literally shocked. one hour earlier I was practicing the piano and I never knew that there is so much tragedy, unfairness and sadness in this world. I simply didn't understand it.
這的確能夠解釋到何以十一歲的他對人生的「不完美」的激動,他本來就不是為了「自身的事」而激動,而是不明白為甚麼在自己享受著幸福的同時,世界上發生著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慘劇。他本來就是在同情別人,可是年紀小小的他並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只懂得利用反面的說話去刺激成年人,從而希望有智慧更高的人告訴他,世界本是美好的,而不是他當時所看見的。
如今他再接受訪問,他可以肯定地說:「每個人都是完美的,都可以是完美的。」想必就是這幾年的努力思考的成果。
看了兩遍音樂人生,聽過他的電台訪問,看過他的報導,我更加肯定自己的對他的想法,更有點兒明白他的那套「原則」,以我觀察,他的智慧實在比很多年紀大他一倍的人成熟,不只成熟,而是充滿著善美的,他尋求著「做人」的真正方法,而不像很多人寧願混沌地生活,完全不知道自己追求甚麼。
而難得的是,作為一個世人眼中的「天才」,他對於所有生命都是抱著尊敬的態度,他的思想在在表現出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人道精神,他希望自己所感悟到的人生的美好,同樣地能在別人身上實現(縱然,在我們眼中,這是天真的想法,或者是一股傻勁)。他的天才其實不在音樂之上,而是在「內省」的能力。
人貴乎內省,他早在二十歲甚至更早已經充份利用這種能力,不是更了不起嗎?
上次看KJ:http://hk.myblog.yahoo.com/wearecousins/article?mid=2318
看著他,總想起那很入世地做著很出世事情的那中同。若果只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卻沒有實際的影響力時,人只會墮入無底的抑鬱。
回覆刪除若果他當日的室內樂真的成了「壯舉」,我更希望他真能利用自己的智慧,理清自己的道路,並一步步地為社會帶來影響
[版主回覆12/29/2010 15:00:00]「用自己的智慧,理清自己的道路,並一步步地為社會帶來影響」,事實上他正是走著這樣的路,看電影時我們或許會感嘆著「天才的悲哀」,但電影落幕後這個人還是繼續地活著,如今我聽他的電台訪問,感覺已經很不一樣。
他的原則沒有變,但他卻漸漸找到出路,試著去把那潛藏心中的那團火爆發出來,影響別人。暫時看來,他對得住上天賦予他的智慧,因為他並不以此作為「墮入無底抑鬱」的藉口,而是作為一種突破的力量。
反而很多人會倒過來以為「無底的抑鬱」就是「天才」的寫照,其實天才的智慧還是可以助他們找到出口的,只是有時他們寧願找不到出口,那是個人的選擇。
對於那位萍水相逢的母親的那句話, 扁妹你係咪諗多佐呀? (學福祿壽話斎)。雖然我唔可以完全排除她說這句話有著另外一個agenda,但直覺上我覺得佢都係想同你搭下訕吹下水,如果成日都諗住人地講既野有第二個meaning,咁咪好煩?
回覆刪除扁姐
[版主回覆12/29/2010 13:20:00]「諗多左」係我既缺點亦係我既特色,否則我就唔會可以有咁多up風可以keep住發啦。我所指的agenda,不是一定很有意識要達到一些很功利的目的,反而很多時是指一些「無意識」的狀態,即是我們講一些說話,並非純粹地要表達那個意思,而是一個「包裝」自己的途徑。例如很多人在facebook事無大小都報告一番,但我看不到那事對該人有何觸動之處,我也會想,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包裝」嗎?
我對於這類acting很感冒,那是我與生俱來的敏感,我亦不是因此而覺得這樣的人是「衰」或是「冒犯」了我,我只是純粹地覺得它觸動了我某個機制。如果我要強裝「不以為然」,其實我也是在acting了。
萍水相逢的母親,和KJ是兩類人(以我的觀察),但我沒有說誰比較優勝,只是我自己寧願面對一些真性情的人。
扁妹
你真係好欣賞KJ喎....
回覆刪除不過無論如何,我不希望我會有個這樣的兒子,總覺得他的人生會很不開心(實在沒多少人能了解他),而且我真的不太能接受他過份率直而令人難堪的說話
[版主回覆12/29/2010 13:08:00]其實我又唔算係好欣賞KJ,因為佢既智慧都係與生俱來,係上天賦予,唔係自己創造出黎,不過佢比好多「天才」優勝的,係有勇氣去思考同忠於自己既想法。
如果有得揀,我都唔想自己仔女係「天才」,因為做父母既會好辛苦好大壓力,而「天才」亦通常都好孤獨,不過都冇話有冇得揀,煮到黎就要食。
佢直率的說話我反而覺得OK,因為佢都係講緊真心話,只要知道佢唔係有心去傷害人,都唔會太hurt。與其話佢係「天才」,我反而覺得佢在「包裝自己」和「表達自己」方面其實都幾差,所以容易比人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