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忘了一提,我的那位中同名叫「露西亞」。
和她談湊仔經,其實是挺有趣的一回事,因為她持的理論和我幾乎是相反的,我和她,可說是感性與理性的兩個極端。最經典是她說湊仔比她想像中辛苦,因為「他會哭」,我說,這很正常吧(至少我家惡女到現在還不時在嚎啕大哭),她卻有點崩潰地說:「不行,我實在接受不了,哭不是問題,但你至少給我一個原因,你無緣無故的哭真的不行!」我差點笑到爆飯。
就如我們談起餵人奶,她說早已不准許兒子埋身吃,只會泵出來讓工人餵,因為她不想孩子依賴吃她的奶來入睡;而我當年嘛,剛好相反,我從來沒阻止過惡女吃奶,她要吃的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盡量地滿足。
她實是超理性型的母親,她說,實在接受不到兒子邊吃奶邊睡覺的習慣,她必須在自己開始上班前及早讓兒子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
其實我自問自己並非湊仔專家,而且可算是亳無天份,我當時並沒有如此清晰的方向怎樣令惡女變得獨立,而我堅信的是,沒有人比嬰兒本身更清楚他的需要,強硬地迫他跟隨自己所訂下的所謂「合理」的規則,實是殘忍,而且像佛洛依德等心理學家都曾指出,嬰孩時期的各種需要是要及時滿足,才能協助他們順利過度每一個階段。我並不是盲目崇拜所謂的大師,而是這種理論我有時隱約覺得已經印證在我自己身上,在成年以前我覺得自己在心智上總是成長得比較慢,我總在思考,那是否因為我童年時期欠缺了某一種刺激,此乃後話,我想說的是,我是很相信人類的「天性」是需要受到尊重的,順著天性去發長,人生才能快樂。
而露西亞則不認同我的想法,她覺得嬰兒是需要「訓練」的,他有不良的習慣,父母應該去加以影響,同時嬰孩的不良習慣亦不應打亂父母本來的生活步伐,例如母親的睡覺時間。她聽了我當年的狼狽狀況後皺了皺眉,說:「你何必要把自己陷入這樣的田地?」
其實,我某程度上也同意她的--我的確曾讓自己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而到現在,我也不能證實自己抱有的理念是對是錯。露西亞說,這個世代很多人都是這樣長大的,她看不出他們有甚麼問題。我說,問題並不一定要表面上看到的。不過到底他們是否受嬰孩時期的照顧不善而引致的呢?大概連心理學家也不能斷言否定或肯定。
有說,快樂的母親自然能教出快樂的孩子,我相信至少在這一點上,露亞西是能夠做到的。她的想法直接而堅定,而且甚少後悔,她上班後完全能適應新生活,亦十分樂於有奶奶、媽媽和家傭為她照顧孩子,她說,她上班後就不會掛心家裡的一切,但回家後又會興奮地摟著兒子玩。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好的孩子、快樂的孩子,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不同類型的母親去教養出來吧,我想。
最令我安慰的,是露西亞並不知道甚麼是「閃卡」,她說她才懶得去搞這些東西。嗯,有時懶也有懶的好。
我想我也是偏向露西亞那類型的媽媽吧:上班前及早讓兒子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不讓小孩打亂父母本來的生活步伐、懶得去搞什麼閃咭卡及其他類似的東東、十分樂意媽媽照顧孩子 等等....
回覆刪除我想我這樣不可以被形容為理性,只不過我知道自己都比較自我中心吧,那就讓孩子融入我們的既定的生活規律吧!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我們的孩子最多只有被"過分照顧"而沒有被"不善照顧"吧,而去"訓練"嬰兒去適應我們的規律和達到我們的期望也不能與"照顧不善"劃上等號。
扁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