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難得地跟男婉二人晚餐,談到的是惡女的教育問題。經過這個月來幾次小一面試,我們心裡都很鬱悶,每間都是數千人裡挑百來人,對我而言,要用「學術程度」來考核一個四歲小孩是很荒唐的事,我寧願相信學校在所謂的面試裡評估的孩子的品格和資質,而不是中英數。
我始終不明白,究竟「中英數」在學前教育來說,它們的重要性是甚麼?有誰會因為四歲時不識字而長大會變文盲?而四歲時識字數千,是否代表他將來是文學家?四歲時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是很不錯,但又代表甚麼?要懂得說英文,我覺得不是那麼的當務之急吧。至於兩位數加減甚至是乘數,更不明白怎麼要在四歲時學曉。
說穿了就是大家都認為去考小一時,小孩子就應該有小一的程度,甚至是小二。然而我不明白的是,如果小孩已經全懂了小一的東西,那麼他為甚麼要去唸小一呢?如果上學時發現所學的東西早已在幼稚園學過,他們還有學習的動機嗎?為甚麼不能留給他們一顆好奇的心去迎接未知的世界?
不過,以上皆是某一個「我」的悲憤,而另一個「我」,則只有盡力地去迎合這些我根本不認同的價值觀,帶著女兒去考這個考那個,而且必須承認在現今的「水平」來說,女兒的「程度」也許會被評定為智障。
很可笑吧。
然而男婉似乎比我更崩潰,他開始懷疑我們是否「害」了女兒,又或是以信仰作為避風港。老實說我自己並不是由始至終不曾動搖,因為身邊有著相近理念的人少之有少,尤其在我眼中很有學識、很中產的朋友都在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時,我更覺自己的所謂理念真的很幼稚和便宜,有時說得多了,自己都覺得搞笑,乾脆不說好了。
正在我自己都開始迷失時,男婉的悲觀因子立即做野,他在想我們是否已把女兒的前途斷送,她將來很墮落很潦倒之時會否埋怨我們。OMG,這下子真把我從谷底抽回來,太搞笑了吧,首先,我絕對相信我們給她的已是接近最好的東西,有甚麼比父母健在兼且意無反顧地愛著自己更幸福?讀名校?開生日派對?其次,我相信一個人最後的成功是靠自己的,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會是因為他在四歲時已識幾多個字和講幾個句英文,而是她本身是個積極上進自愛自重的人。一個人是要發奮的話,沒甚麼是學不會的。
然而在這個大環境下,你只要不跟著大伙兒走就會成為異類,而跟著走你又過不了自己。男婉說,或許只有移民才可解決問題,在外國成長,孩子會比較開心。別以為我們真有移民的本錢,但即使我有能力,我可想像不到如何離鄉背井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定居,從來我都只在怨自己怎麼「天生」不是瑞士人。
很巧合地,晚上我看了這個港台節目,講的是在香港的移民風又再刮起,當中有人為著孩子的將來「回流」加拿大。
早前已聽說有同輩親戚帶著女兒回流加拿大,當時覺得這事很新奇,同時亦有點羨慕,莫說自己是否喜歡加拿大,有多一個選擇,不是挺好嗎?
看過節目後,老實說,真的開始想,孩子要是不用在這個狹小的城市中為著各種小事展開困獸鬥,他們的成長或許真的會更豐盛更有深度。我們畢生的「夢想」再不是擁有一套兩房一廳的小房子,因為滿城滿鎮都是價錢不高的大屋,環境都比香港數千萬一套的房子要好;那裡的人不用為著拿一張幼稚園申請表而露宿街頭;不需為著入不到名小學而生無可戀;學習不需有甚麼壓力,閒時就去草地翻滾去滑雪,上大學也似乎相對容易;吃的是優質的食物而不再是打針雞牛豬、農藥菜和污染魚......
突然覺得自己好可憐。
不過,老實說我又未至於對香港感到十分絕望,我仍然相信物極必反,將來,公義可以重新在這片土地抬頭,而學習亦可以回復快樂自主。就讓大家狠狠的瘋狂十年八載,鬥個你死我活吧,真理愈辨愈明。
我心裡是有一個想法的。要是我們真的可以省下讀私校或直資的巨款,而女兒們又資質不差且發奮圖強,我實在希望她們有朝一日可以到外國升學的,幾百萬一定無,我們的積蓄還只夠她們生活費吧,至於學費要怎樣弄回來,大概要靠她們自己籌算一下。
當然,要是她們資質平庸,那就安安份份陪著我們兩老過活吧,畢竟咸魚白菜,有時也好好味。
香港現時的氣圍真的這樣惡劣嗎?
回覆刪除都幾惡劣架,未來應該仲會更惡劣,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堅強!
刪除你是我的親密戰友,不要倒下啊!
回覆刪除戰友,放心,我相信我只是在反思,反思過後該會更加堅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