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真的很忙,忙就好了,四整天會場的工作轉眼就完了。
今次乘的是法航,回來時竟要在戴高樂呆等四小時,要知道除非你一心買些「愛馬屎」甚麼的,又除非你好想體驗一下人間最難吃但價值超過10歐元的「咖哩雞飯」,否則在這機場是沒有一滴生趣的。幸而我帶了男婉替我在圖書館借的《沒有資優班- 珍惜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這厚甸甸的一本書我放了整個月都沒有時間去碰它,這麼百無聊賴的四小時,正好完成了這任務,再不用給男婉逼迫:「這書我已經續借了第X次!」
《沒有資優班- 珍惜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一本寫得很認真很深入的書,比上次借來的那本「德國教育」好十倍,那書紀錄的只是作者與鄰居的對話,每章都是先說自己在德國人面前問了愚昧的問題,然後對方就說「哈哈,我們是這樣教孩子的,XXXX,在你們的國家,不是這麼的嗎?」然後作者就很羞愧呀甚麼的,沒甚麼深入見解。
而這作者呢,因為隨著丈夫出差來到了人們眼中的「北極」地帶,兩個女兒也要接受陌生的芬蘭教育,她坦言決定讓女兒由國際學校轉到芬蘭的本地學校,最初只為了慳錢,但隨後卻發現芬蘭教育是公認為全球第一的教育方式,多項研究發現芬蘭是全球最平均、落差最小的教育體系,縱然上課的時數是最少的,但整體成績卻數一數二,自從這些研究發佈以後,這小國平地一聲雷,各國紛紛派員造訪取經。作者對芬蘭教育甚感興趣,因為花了很多時間親自參觀散落國家每個小鎮的學校,跟教育人員對談,研究教育政策,寫出了這部認真的芬蘭教育全紀錄。
一向對「付出小,回報大」的教育方式最為嚮往,在我心目中教學本來該是很自然而為、很快樂的一回事,卻不明白香港地怎麼把這樣的好事搞成人生最大的苦難。這本書為我解開了心目中的謎團--芬蘭教育何以如此成功?
老實說,真的很欣賞這個教育體系,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政府所缺乏的,是從一而終的教育理念--珍視每一個孩子。是每一個!包括學習緩慢的,身體不健全的,異族,新移民。他們對弱小者的幫助,跟香港所謂的「補底」教育或特殊教育,是差天共地的事,最簡單,在那兒如果你的孩子是殘障兒童,所得到的資源會比健全孩子的更多,你甚至可以申請擁有一個私人助教一對一跟著孩子上課。
這樣的做法,不單純基於「人道」立場,他們的想法是:失落了的孩子,為社會帶來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正是在承受著這樣的代價:被忽視了的孩子,除非他們自強不息,否則將來很有可能就是失業者、等待救濟的人,甚至罪犯,對社會沒有貢獻之餘,很多的資源都是用在供養他們或是改造他們,改造一個已定型的人,所花的力量,相信不比從頭教育小,是「付出大,回報小」的工作。如此說來,何不由他們童年開始就培育好每個孩子,讓他們至少有基本的尊嚴和謀生能力,將來不會成為社會的負累?
芬蘭作為一個人口極少,地理上又被邊緣化的了小國,他們自知實在承受不了社會上有太多自我放棄的人口,在他們的國家,輟學的學生可能僅幾百個,但教育人員已認為是難以接受的數字,並極力為他們鋪路回到正軌之中。
簡單來說,芬蘭教育的獨到之處在於:
一)政府極度重視教育,教育撥款絕不手軟,提供免費教育之餘更有大量配套,在偏遠地區的學生都擁有跟城市學校一樣的配套,即使全校僅有十個學生!學校是全包制的,全國兒童均享用一樣的免費午餐,偏遠地區的學生更有權利每天乘免費的士由家門口直達學校。
二)跟我們的社會相反,政府對落後的兒童或身體有缺陷的兒童會投放更多的資源,他們不怕沒有突出的學生,只怕有任何一個落後的學生。他們的教育制度提供大量的機會給非學術型的青年,有大量學生會選修職業訓練,因為做建築工人或廚師在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會低於專業人士,而且,在修讀職業訓練後也能很容易地回到大學去修學,所以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先去讀讀職業先修是很正常的事。
三)對學生的評估很小,甚至對老師的評估是幾乎沒有的。他們不會拿學生的成績來比較,如果某考試大家的成績不理想,他們的做法是不發試卷,因為「教育不是為了打擊學生」,倒是老師們自己再重新檢討教學。
四)鼓勵閱讀,建有大量的圖書館,絕大部份市民都是圖書館常客,而偏遠學校,即使全校只有十人,都會擁有很好的圖書館,他們訂書是亳不手軟的,因此書商也樂於印書,出版量高。
五)教育的地位很高,很多畢業生主動投身教育,教師都擁有碩士學位而校長擁有博士學位,構成非常龐大而堅固的教育後援。
芬蘭教育,著實教人嚮往,不過要搬到我們的社會來,是沒可能的,我認為,因為根本就是南轅北轍的兩種思想,即使把所有硬件都空運過來,最後都只會走樣,因為我們壓根兒是沒有「有教無類」的精神。
我們的社會,標榜的是菁英教育,對於學校,我們關心的是考試成績、大學入學率,他們的學生是否都很smart、很presentable;在芬蘭,人們關心的是學生們是否都很「平均」,有多少學生落後了。情況有點像「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區別,前者能制造大量的富人(菁英人士),同時也有很多被遺棄了的窮人(讀不成書的「敗者」);後者則追求社會上每個人財富均等。不過,這個只是比喻,大家不要把「共產」的其他更多意義引伸到這優質的教育體系,事實上證明「知識共產」的芬蘭的確擁有整體上最高的水平,而這對於一個社會的運作相信是最大的裨益。
世上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只有接近完美的。像芬蘭教育,被犧牲掉的或許就是那些資優生,他們幾乎是沒有資優教育的,而且他們也相信,即使天份高的孩子也犯不著要跑得快,因為這樣他們「不會快樂」,只要按正常的步伐學習便最好。
我不知道這是否芬蘭教育的盲點,也不知是否適合香港的風氣,因為在這兒每個家長在真正了解孩子之前,都會假設自己的孩子是最top的,因此相信「程度高」的學校才符合孩子所需,香港父母到了芬蘭大概會感到不安,怕自己孩子的天才被埋沒了,怕太「hea」的童年會令智商變低,沒有了考試評級他們沒有安全感,覺得這樣並不是「學習」。而在芬蘭的家長,他們的思維根本是不同的,家長根本不會去「找學校」,因為每間學校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會報讀最近住所的那一間。
芬蘭教育的另一問題是,家長對學校的投入度不會很高,孩子回校就是上課,下課就回家,而他們都必須每天去努力工作交重稅,來支持這個龐大的免費教育體系。
我自己思考的還有「選擇權」的問題,究竟一個好的教育制度裡,家長與學生可以選擇的幅度到底該有多大?
在香港,你可以選擇付錢去讀「貴族學校」或享用免費教育,在直資或私立學校,家長的勢力可以很大,因為他們是學校的「米飯班主」,沒有了家長的「進貢」,可能學校要執笠,因此,學校都是「商店」,要讓家長覺得「物有所值」就要提供很好的「服務」,這甚至必須放棄一點所謂的辦學理念。選擇多元化,學生也就多元化,可能某學校畢業能令你更易擠身上流社會,或者能特別培訓你某些專長,或者能更符合個人的信仰等。
在芬蘭,你可以想像的是學校主導,甚至是政府主導,由於每間學校都是一模一樣的,資源雖然豐富但不是為你而tailor-made,學校和老師會珍視每一個學生,但不能要求他們特別關注你,即使你學得快,也一定要跟隨大家的進度,不過,要是你的孩子特別不濟,學校也會確保你享有同等的待遇,甚至你會享有更大的關顧。
可以想像在香港家長的選擇權很大,不過,選擇多是否等於選得對,而選擇多是否等於它們都是好的選擇,則是另一回事。
從家長角度很難定論,不過相信從孩子的角度看,活在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被愛的環境中,相信已擁有了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