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天假期,惡女給我好多驚喜,由於她是我第一個親眼看著成長的孩子,甚麼事在我眼中都很不可思議:
周六,我們一家三口到露家黐餐,惡女不知甚麼原因心情煩躁,然而最後竟因為一張紙而安靜下來,使我清閒得可以去食飯後果。這張是男婉心愛的「鋤大象」說明書(惡女專揀重要的紙張來摧毀),惡女一見到便執意要拿來玩,如願以償後,本來正在大吵大嚷的她突然若有所思,紙張在小手間把玩一會,變成了一根紙棒,然後還有下文:她竟逕自走到廚房門口的小凳邊,不徐不疾地做出以這個「投票」動作。

如是者,她把紙棒插進孔裡,又趕緊鑽進凳下拾回紙棒,重覆又重覆,過程中她甚麼也沒看上一眼,是那麼的專心致志,甚至有點兇,好像警告旁人切勿騷擾她的大計。
第二天,她又露出了這個「生人勿近」的眼神,因為她又發現了一個她覺得很好玩的遊戲。
遭殃的同樣是男婉心愛的boardgame,她把「雞同鴨搶」的「穀種」拆了出來,由於她實在太感興趣,而男婉又在午睡,所以我便「扮睇唔到」,更隨手把一堆穀種撒到這幾個圓兜裡,她突然像著了魔一樣,又開始和身邊的所有人和事lose contact,不斷把穀種倒來倒去,從一個兜倒進另一個大小不同的兜後,一手火速甩開清空了的兜,一手把滿載了穀種的兜倒進另一處,中間幾乎沒有停頓,重覆重覆,玩了很久。

她玩夠了,就不再留戀,一手丟掉所有東西,然後高聲把我呼喚過來,喝奶,不到幾秒便睡著了,她真的很累了。
其實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不少次,在惡女還小的時候,她就曾很專心地撕紙巾、玩車厘子、按電話......後來在「蒙特梭利」課堂上,導師講了很鮮活的比喻,我很是認同。
她說,幼兒的學習是靠「經驗」,而「觸覺」是他們最重要的訊息來源,因此他們見了甚麼也要摸、也要玩,此外就是「視覺」、「聽覺」、「嗅覺」等,而他們要獲取經驗以增長智力,就必須把不同的「感覺」連繫起來,例如在他看到一個波,同時又用手觸摸時,波的「外貌」和「形狀」便在她腦裡「連線」,一個孩子愈多「連線」的機會,智慧就愈能提升。
而惡女偶爾露出的專注得近乎兇悍的眼神,正好代表著她正在進行腦袋的「連線」。導師千叮萬囑,當孩子正在「連線」時,怎也不要去打擾他,也不要故作可親地參與其中,那會中斷他們的學習,也會令他們很沮喪。
事實上,當惡女經過一次的「連線」後,即使還有第二次,專注程度和時間已很可能大大減少,玩了幾次以後,當同樣的物件出現眼前,她已經無動於衷,這大概是「蒙氏」所說的「敏感期」,當孩子對某些工作或概念產生敏感時,學習就最有效,當他們得到了所需的體驗後,便不再敏感,轉而對另一層次的東西產生敏感。要是在敏感期時,探索受到阻止,以後再重拾就會添上困難,到長大了以後就更不用說了。
回到這兩天的「驚喜」報告吧。
除了以上兩件事外,惡女對說話似乎開始感興趣,這兩天我刻意地要她跟我說些東西,她都比從前有反應,當然有時說出來的根本不對勁,但總算疑似發出了「謝謝」、「duckduck」兩個字,而可怕的是,她對著醜醜的HELLO KITTY竟然發出了頗近似「Kitty」的音節,男婉好不傷心,他的地位竟不如一隻貓,一隻他生平最討厭的貓。
(只怪這社會風氣,Kitty無所不在,雖然我們兩老已努力把人家送的Kitty精品收起或送人,但我媽的師奶朋友們卻老愛送上Kitty,我媽又總是熱切地把這貓帶來我家介紹給惡女,想必是前世冤孽。)
還有,洗澡時惡女又在「連線」,突然懂得了「畢水」和「倒水」的動作,不斷重覆,可恥的是我,最後也忍不住中斷了她,因為水快涼了,再不上水要冷病,故惟有把她抱起來,她果然很反感地掙扎,我火速在洗手盆開一缸水,著她在那兒「畢」個痛快,一邊替她穿衣,可這樣一搞,她就不再「畢」了,轉而玩那個洗手液,可惜也。
Kitty地位比爸爸高,哈哈,笑屎我。
回覆刪除點會呢?遲啲惡女一定會嗲到爸爸暈,你叫爸爸再耐心等一等啦。
[版主回覆02/04/2010 10:20:00]前兩日惡女終於叫「爸爸」了,一叫開就成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