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地,雖然我對育兒從來都沒有興趣,但自從生下惡女後,就漸漸建立了一些信念,若然你問我有甚麼根據,我真的說不出,只能答,直覺吧。作為惡女最親密的夥伴,我很多時也會自覺比別人更加了解她,當然那未必是真的。
關於夜奶,自從上次給健康院姑娘教訓後,令我想多了很多東西,因為戒不戒夜奶,涉及的層面很多,甚至是,關乎你本身對初生生命的態度。老實說,我應該是決定好了,不會刻意去幫惡女戒夜奶,甚至是不會戒人奶。(不過也有可能改變,若然現實上我沒有這條件,例如公幹回來後已經沒有奶能餵,我會餵奶粉,但那我得說明,是無計可施的情況,並不是為著惡女本身的好)
上兩星期和男婉聽了一課蒙特梭利教學法,一邊聽,我一邊把頭點到落心口,當然這個世上除了蒙特梭利還有很多偉大的教育理論,但我最最欣賞的,是它對嬰孩的一份「尊敬」。在我看來,嬰兒本來就是偉大的個體,不附屬於成年人,因此我真的很不想憑人為的力量去扭曲他們任何原發的需要和行為,當然大前提就要確保他的健康和安全。
由是,每當聽到人家叫我對惡女做任何「教化」,我都很有保留,因為我相信他們與生俱來的東西,都是美好和符合天性的,除非在他們擁有了表達和理解的能力後,在你的解釋下明白一些道理,才依著去實行,否則運用「強權」去改變他們的天性,我都覺得很暴力。而蒙特梭利正好有類似的基本信念。
導師問我們一個問題:你覺得嬰兒是不是一張白紙?大家覺得呢?
我以前會覺得「是」,但在惡女身上我到「不是」,她根本就有自己的計劃,有自己潛在的能力,正如導師說,有哪個嬰兒是需要你「教」然後才會行?你有向他解釋過如何運用雙腿的大小肌肉嗎?有像PE老師一樣示範走路的姿勢嗎?即使有,其實都是你自己一廂情願罷了,他根本就不是從你身上學會的。
既然如此,嬰兒的表現都是發自內在的,喝奶也不是一個「內在」的需求嗎?姑勿論那是生理還是心理的需求,同樣地,依戀也是,所以尤其是在惡女還小的時候,她要我抱我就抱的了,因我相信要讓她「獨立」起來,必先給予她無條件的「安全感」,一個人沒有依靠,何來信心去面對世界?有很多成年人內心空虛,寄情於外物或別人身上,不就是因為童年時期的沒有人去呵護、沒有人去愛嗎?在愛裡成長的孩子,才會是快樂的人。
當然,現代人對「愛」這個字很敏感,總認為那等於「溺愛」,但我卻覺得那是兩回事,雖然有時兩者的界線有點模糊,但為我來說是有分別的:「愛」,就是滿足他的根本需要;而「溺愛」就是給孩子他所「不需要」的。例如當孩子餓時,你愛他就要給他食物;但當孩子沒說餓時,你卻逕自去為他張羅很多美食,那就是多餘的了。
又如,孩子熱切地希望觸摸一些東西,那很可能是發自內在的好奇心,若然能給予滿足,他就會愈來愈好奇,然後愈來愈好學,所以要是無傷大雅,他要看甚麼摸甚麼,都給他吧,不想他摸的東西,就收起來。但要是他已經在研究一件東西,然後你又拿其他的東西去引他,多得他根本處理不來的,就是over了。
但相反,若然你誘發了他的內在需要,又憑自己的意思胡亂去斬斷這些牽繫,但像認為這是「不溺愛」、「不驕縱」的明智行為,對孩子不是太殘忍嗎?
(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