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己對育兒的認識實在過於疲乏,又給不同的觀點搞得頭昏腦脹,決定靠自己認真的研究一下,昨日斥資去買了本「蒙特梭利教育法」。裡面有幾章是談新生兒的,忙不迭去讀它一讀,讀罷覺得挺有感觸。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所關注的,都是怎樣去照顧嬰兒的生理需要,還有的就是如何去訓練她的,使她變得好湊、生活有規律......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並不是嬰兒的神,何解老是要憑自己的認知去局限潛力無限的小生命?
我這樣說好像有點撞了邪,孩子當然是要教要管,否則就會變得任性,君不見這個物質充裕的社會,到處充斥著可怕的小怪物?所以我們都很著緊地要令孩子變得好乖,以便站在小怪物之中不致被混為一談。不過這套觀念,適合用著嬰兒身上嗎?
「蒙特梭利」有些觀點是挺值得我們反省一下的,它說,每個來到世界的小生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秘力量引導他們去發展,除了生理需要外還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也能隨著自己的「敏感期」去作出演變,可是,我們成年人就總是把他們當作一堆由器官和肉結合而成的組織,甚麼也不懂,極需要自己的「訓練」才能變得完滿,把自己的能力凌駕於他們的意願之上,這一切只會桎梏了嬰兒天賜的能力。她更說,我們應當敬畏新生兒。
的確,從新生兒身上我的確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一切看似嬰兒理所當然的行為,我們有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背後蘊含著多大的智慧?他們一生下來就懂得吸啜,以確保自己弱小的生命得到維持;他們不懂得說話,但像懂得以哭喊來叫喚成人,以助他獲得所需;他們不需怎樣「學習」,就能慢慢地懂得轉身、爬行、拿取......這一切,你難道認為是這一切是拜你所賜的嗎?
人們經常關注自己的嬰兒「好唔好湊,乖唔乖」,是的話,就滿心歡喜,覺得自己管教得宜,其實這是否只是你自己為了睡多一點、騰出多點時間來工作/遊戲,而寧願讓孩子哭乾了眼淚,帶著絕望的情緒「乖乖」地睡著?
要照顧好孩子的生理需要,可能很容易,但若要同時照顧他們的心理需要,則是24小時on call的重要任務,後者你當然可以放棄,然後沾沾自喜地去做自己的事。
這本「蒙特梭利」,我只看了很少,但邊看就心裡就抽著抽著,我是絕對相信每個生命的神聖,嬰兒所潛藏的力量比我們成年人巨大,有哪個成年人能有著像嬰兒一樣的學習能力?看著惡女第一個月和第二個月變化之大,真的覺得自己其實很愚蠢、很遲鈍,不過是「經驗」讓我變得比她能幹罷了。
雖然為人母親只短短兩個月,但回想起來,自己的確曾經忽視她的需求,在醫院那一晚,就曾因為她不曾休止的吃奶,而把她送到育嬰室去給姑娘暫為照料,現在回想起來,她是不是就那樣帶著絕望的情緒睡去......想到這裡,心就抽著痛。
當時還看到一些睡在氧氣箱裡的瘦弱嬰兒,歇斯底里地撐著小手小腳哭喊卻無人理會,姑娘在忙著做自己的事,我們一班父母則在一角學習替嬰兒洗澡......如果嬰兒真的有他的情感,那是多糟的一個初到世界的經驗?我很痛苦很需要幫助,可是,大家都不理我了......
愈想愈心痛,或許這種能輕易教人感到心痛的能力,也就是嬰兒的其中一種神秘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